中国战斗机发展历程
1949年11月1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诞生了。在新中国空军50余年的战斗历程中,飞行员们驾驶着国产战斗机驰骋蓝天,与来犯之敌英勇战斗,捍卫着祖国的神圣领空。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本文将对国产战斗机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回顾。
歼五飞天,中国航空初上路
1956年7月19日清晨,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机身前部印有鲜红的“中0101”字样的银白色歼击机在东北某机场腾空而起,这就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战斗机。歼5飞机是以前苏联米格17战斗机为蓝本仿制的,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战斗机,歼5飞机的仿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掌握喷气技术的国家之一。在以后的国土防空作战中,歼5战斗机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歼六战斗机,跨入超音速时代
歼6战斗机是由沈阳飞机厂参照前苏联米格-19型歼击机研制的,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它的制造成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超音速时代。歼6战斗机是上个世纪60-9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曾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大显身手,至今仍有相当部分在服役,同时它也是中国援外的主要机型之一。
歼七战斗机,艰难的起步
歼7飞机是在前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制空权,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尽管在试制过程中先后受到中苏关系破裂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得该机的研制过程步履维艰。但中国航空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的仿制出了歼7战斗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新型号。通过歼7战斗机的研制,中国走完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战斗机的全过程,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的主力战斗机,歼7战斗机对中国国防功不可没;同时作为中国引进仿制、消化吸收最彻底,改进改型最成功的一个战斗机系列,歼7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也将留下浓重的一笔。
生于乱世——歼八战斗机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台高空侦察机频频入侵我国领空,刺探我军事情报,由于我军当时在役战机拦截此类目标时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应对敌国高空高速战机的威胁,保卫我国家安全,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计划应运而生了。
歼-8战斗机是沈阳飞机设计所在歼-7,即米格-21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该机在研制过程中先后遭受到了总设计师不幸因飞机失事而意外去世的打击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尽管在中国航空科技人员的努力下,该机于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但是十年动乱严重的干扰、迟滞了该机的研制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3年,歼-8方才设计定型。而这时的歼-8与当时国外航空强国装备的战机相比,已经落后了很多,中国航空人不得不再次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脚步。尽管歼-8战斗机在定型时已不能算是一种很先进的战机,但是它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中国战斗机设计跨进了自行研制的新阶段
实现飞跃——歼-8II战斗机
进入1980年代以来,世界空战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历经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几次中东战争及英阿马岛战争,结果证明诸如米格21、米格23、米格25与幻影III这种片面追求高空高速的战机,往往不是机动灵活的F-15、F-16的对手。同时大功率射控雷达和中距空空飞弹的使用,也使得飞行员能在视距外发动进攻,反观此时的歼8却一直无法在部队中获得好评。尤其是歼7战机在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的不断改进后,不但其总体作战性能与歼8无差,中低空机动性反而更胜一筹。1979年,沈飞开始在中国空军的要求下改进歼8战斗机,主要改进为:采用机身两侧进气,采用两涡喷13AII型发动机,武器火控系统换装新式雷达,增大作用距离,瞄准系统加装拦射火控计算机,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和空对地火箭。此外,飞机的功能系统还作了许多改进,包括增装自动驾驶仪等。经过上述改进,使歼8飞机具有了全天候拦截攻击和对地攻击能力,整体性能比歼-8有了质的飞跃。改进型歼8被命名为歼-8II战斗机,并于1984年6月12日首飞成功。歼-8II战斗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空军向获得中距作战能力迈进了一大步。
歼5(仿制米格-15已经退役)
歼6
歼7(仿制米格-21)
歼8(歼七改进型 其实只能算是截击机)
歼9(歼8改进型 鸭式气动布局 两侧进气道 难度太大已经取消)
歼10
苏-27 苏-30
枭龙(FC-1)
每种都有多个改进型 就不一一介绍了
歼-5(仿制米格-15已经退役)
歼-6 (访米格-19)
歼-7(仿制米格-21)
歼-8
歼-9(已经取消)
歼-10
苏-27 苏-30
歼-11(访苏-27)
枭龙(FC-1)
歼-12(空中李向阳 设计思路太落后了下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