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者,也不知道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另一个避险方案是否更为合理, 但是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发生了、有结果了,人们在事后分析时都成了诸葛亮,其实在当时的情形下,泰坦尼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号称最坚固的邮轮、最豪华的邮轮,又是处女航,有哪位船长有胆识做出用船头撞击冰山的决定呢?在分析事故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想“如果当时他那样……就不会……”其实这是有效避免今后再次出现事故的必要行动,但是评论界如果说默多克的决定是“愚蠢”的,未免太勉为其难了,我觉得用“不得已”更为合适。
楼主在百科继续向下看
:
——建造泰坦尼克号船身的钢铁韧性达不到,海水的浸泡使船身钢铁更加脆弱;如果减速并用坚硬的船头撞冰山船会剧烈颤动但至少不会断裂下沉(退一步讲即使船头断裂下沉也不会那么快,至少能延长船上人们获救时间在海水漂浮时间更长);但结果是脆弱的船身撞到冰山,由于船身建材的脆弱韧度小,导致船体迅速断裂为三段。
在当时的炼钢技术并不十分成熟,炼出的钢铁在现代的标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加上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
造船工程师只考虑到要增加钢的强度.而没有想到要增加其韧性。把残骸的金属碎片与如今的造船钢材作一对比试验,发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的水温中,如今的造船钢材在受到撞击时可弯成V形,而残骸上的钢材则因韧性不够而很快断裂。由此发现了钢材的冷脆性,即在-40℃~0℃的温度下,钢材的力学行为由韧性变成脆性,从而导致灾难性的脆性断裂。而用现代技术炼的钢只有在—70℃一—60I的温度下才会变脆。不过不能责怪当时的工程师,因为当时谁也不知道,为了增加钢的强度而往炼钢原料中增加大量硫化物会大大增加钢的脆性,以致酿成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
另据美国《纽约时报》报导,一个海洋法医专家小组对打捞起来的”泰坦尼克号”船壳上的铆钉进行了分析,发现固定船壳钢板的铆钉里含有异常多的玻璃状渣粒,因而使铆钉变得非常脆弱、容易断裂。
这一分析表明:在冰山的撞击下,可能是铆钉断裂导致船壳解体,最终使“泰坦尼克号”葬身于大西洋海底。
泰坦尼克沉没最新的解释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导致1523人遇难。日前,“泰坦尼克号”二副查尔斯·莱特勒的孙女路易丝·帕顿在其新书《像黄金一样美好》中披露了一个被刻意隐瞒了近百年的内幕:“泰坦尼克号”之所以发生船沉人亡的悲剧,纯粹是因为舵手罗伯特·希契斯在慌乱之中听错命令转错了方向舵!
一个被错误理解的指令
路易丝·帕顿在新书中披露,“泰坦尼克号”舵手希契斯之所以会发生“转错方向舵”的低级错误,是因为1912年的航海业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当时航海业正从帆船时代转到蒸汽船时代,这一巨大的改变导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掌舵系统和掌舵指令。以前的帆船使用的是古老的“舵柄指令”,而先进的蒸汽船使用的却是更为现代的“方向舵指令”,“泰坦尼克号”上的一些船员熟悉“舵柄指令”,而另一些船员则更熟悉先进的“方向舵指令”,可最最关键的是,这两种掌舵系统的指令含义有时是完全相反的!
譬如一个“右满舵”命令,在帆船的“舵柄指令”中意味着将船头往右转,可在当时蒸汽船的“方向舵指令”中,这个命令的含义却是控制船只向左转。当“泰坦尼克号”大副威廉·默多克发现远在两英里外的冰山时,他立即向舵手罗伯特·希契斯发出了“右满舵”的命令,如果希契斯按照指令正确操作,“泰坦尼克号”完全有足够时间避开迎面而来的冰山!然而,希契斯在慌乱之中,竟理解错了默多克的指令转错了方向舵!他没有按照命令将船头向左拐,而是将船头往右拐!虽然大副默多克发现了希契斯的错误,并命令他立即纠正错误,可为时已晚。
我是一个学习航海的,马上毕业的航海生,我们在学习操纵与避碰中,有一个安全航速的概念,就是说,你在航行的时候,航速是很重要的,快了不行,慢了不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泰坦尼克当时的时候,航速已经达到最大,而泰坦尼克的转向能力并不是很强,就是说速度很快的情况下,并不能马上就能转向,就像我们开车一样,而且电影中,瞭望的两名水手,完全不合格,一,没有望远镜瞭望,当时晚上的能见度很低,人眼分辨能力有限,必须需要望远镜,现在也是一样,虽然有雷达,二,工作不认真,所有很多原因导致事故发生,其实用船头撞,我也不知道好还是不好,因为有些知识,我仍然在学习,不过,听说这件事之后,国际海事组织增加了很多规则,我们的教科书上第一页留给我们讲的是这个事例,说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用!
同意二楼的说法,任何事情都没有如果怎么样,来说的,只有事实就是这样,事后的猜测只能是一种参考不能代表当时情况下当事人的选择
比如在汽车迎面驶来的时候,你有时间去考虑是该跳起来还是该向右或者向左跳跃么,没有时间做那个假设的,作假设的都是被撞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