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得明白“好人”的定义,好人的定义是一心向善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当自己生病的时候,室友来照顾了我,我肯定会感谢他,“你真是个好人”。在大多数的眼里,我们尽力去满足大众意愿,“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样,我们就是大众所谓的好人。在你眼里她是一个好人,但是并没有哪条标准说她一定或者必须来照顾你,那我们凭什么说她就是一个好人呢,这就牵扯出了道德判断的问题,说她是一个好人,只是在我们自身的道德判断中她是一个好人。
每个人的道德判断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我这么做是对的,有些人却会对你做的这件事产生不一样的念头。比如在吃饭这一块,我觉得应该多吃点维持自身的能量。同时,她就有可能会认为,我需要减肥不要吃太多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一致的认为在帮助人这一块,就算是一个好人呢?在我看来,这是我们所处时期产生的一种道德共识,我们将“帮助人”“为人民服务”等词语作为我们对于“好人”的判断标准,将通过他人创造利益的方法作为“坏人”的判断标准。
我们从小就开始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也知道“恕人恕己”的道理。不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解释这个事情,而是“好人”这个词从小就被灌输进我们的脑袋里面。我们的“共识”是在社会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每个时代的社会习俗是不一样的,道德判断必然是根植在社会习俗之下,所以,道德判断是相对的。没有任何的道德判断是普遍有效的,虽然我们的道德共识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又是长期有效的,只是在这个时期以及以后看来,它会是一个长期有效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从外部归因来讲,就是有利和奖惩这两方面;从内部归因来讲,就是这件事本身就是对的,我要去做它。简单来说就是“利她影响利己”,在安全、利益、幸福的情况下,我要做一个好人。
有人说做好人很难,我们所时代的特殊性在于,我们总是找理由去辩护,以致于我们遇到一些道德上的事情却袖手旁观。一开始提到的,有人摔倒我们是“扶”还是“不扶”的问题,的的确确有“坏人”会利用同情心去做这样的事,然后“反咬一口”,但是这不该是我们说“做好人很难”的理由,有的人真正的遇到了困难,我们却袖手旁观,用另外一些人的做法来一篇而论真正遇到论难情况之下的人,那细想下来岂不是你想做一个好人但是却做了坏人的事,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情况之一。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意图与行为”之间矛盾的情况。这确实是做好人难得一种情况,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就是,我想要去学习,去上课,朋友却邀请我去吃火锅,我的心里想的是我去吃火锅,但是,我却必须去上课,我作为一个学生,学生的义务就是好好地上课,我就得抛弃吃火锅的做法,去课堂上。这是行为先于意图的表现。但是,如果你作为一个隐形人,或者这件事影响不大的时候,你就会选择去吃火锅而不是上课。这是意图先于行为的表现。你是否在做一个好人这方面,同样有这样的难处,同样是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习惯性的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是否是一个“好人”。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淤井,你对其进行施救。”如果有一个人掉进水井之中,你顺手拉了他一把。你这么做的原因有哪些呢?大多数人都会说救人还需要什么原因,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这是把救人看做是“义务”的回答。与此同时,还有把救人看做是责任、同情、恻隐之心、利益、享乐、自我提升等等方面,只是大部分人的共识就是,救人是义务。
从“救人”这一件事的不同人的表现,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一个是道德理智(就是认为救人是出于只知识的囊括)、道德情感(快乐、爱等情绪救人)、欲望刺激(我想要出名才救人),这三个关键词涵盖了所有救人的情况。三个关键词又是缺一不可的存在,我把道德理智归结在救人的前提之下,欲望刺激作为道德理智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行动,情感快乐作为在道德理智和欲望刺激共同影响下发出救人动作产生的后续情感。三个关键词共同支配“救人”这一动作的产生,每一个环节都是缺一不可。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做好人是一件难事,但是我们也得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好人,俗话说得好“吃亏是福”。基督教激励团体The Christophers的格言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我们不能够一味的要求,做过什么事能够得到什么回报,“好人”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只是这个理想不像我们平时的理想那么难以实现,它是一个选择的事情,最好的莫过于做一个“好人”,最坏的莫过于做一个“袖手旁观”的人。
你好,做好人最起码心安
善有善报,上天会眷顾善良的人,
走正路,努力奋斗
玻璃大王曹德旺,小时候吃了很多苦, 辛苦打拼最后成为了玻璃大王,他很善良诚实守信,他捐款给贫困孤儿和学校等等总共捐了110亿,帮助了很多人,所以人
只要德行高、善良很受人尊敬
刘德华经常做公益,善良
早在1991年华东水灾的时候他就捐出500万用作慈善,后来刘德华每年也是默默做出很多慈善。
所以善有善报
因为人性本恶,发挥善良的一面显示人性的光辉,那些难能可贵得善良比金子更可贵
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