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练审题 不要以为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已经最大限度地取消了枷锁和陷阱,一目了然了。就拿今年的考题来说,绝没那么简单。有些考生粗看一眼就把它当成了一般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难免要跑题。“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尤其是对于哲学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研究其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通畅,把握就越大。吃透话题的实质,弄清它究竟向我们要什么。 2、牢记标准 什么是好文章?国家颁布的《考试说明》那就是标准。尽管它年年有些变化调整,但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四项要求大体上是基本稳定的。把这条浓缩成八个字:“深刻,丰富,文采,创新”,不难记吧?心里牢记这四杆尺子,就有了作文的高标准。 3、加强理性思考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观点深刻一些,视野宽阔一些,见解新颖一些,富有启发作用? (1)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最好的思想武器是哲学,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不可不用。为什么说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为什么说评价玫瑰的好坏根据在花而不在刺?花是主流,刺是支流。为什么说不能让感情的亲疏远近影响认知的正误深浅?情与理,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感性与理性,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还愁找不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吗?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人写韩信误信萧何,有人写诸葛亮误用马谡,而邹忌讽齐王更是现成的例子。结合现实,有人写声乐大赛评委的挟私错判,有人写教师手记的网里人生,有人写“莫让浮云遮望眼”,有人写“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甚至从服装模特吕燕在法国获奖谈起,写了《民族情感与世界》,指出“中国悠悠历史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的民族感情,但世界的发展,更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勇敢地拥抱世界大家园!”视野宽阔,纵论天下,岂不也是亮点? (3)观点有没有启发性,这是文章拉开档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一览无余,索然无味,那就是白开水,就是“陈言”。有了启发作用,才谈得上有意蕴,有意境,有内涵。 要想写出有启发性的观点,有一个重要技巧是常常要用上的,那就是类比推理。当然这也是由此及彼的办法。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抓准两件事物的相似点,否则反而节外生枝了。 4、加强材料储备 有些文章,既没跑题,观点也对,为什么就是上不了档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材料单薄,没有分量。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同样干巴巴;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拉倒。这种文章别看800字,一攥没什么了,都是水。 材料没有密度,也就难有力度。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语言就非得简洁精炼不可,味道自然就浓了,让人感觉处处都是提过纯的,这就是亮点! 材料从哪儿来?当然靠积累。现在需要的是两项工作:一是在这半年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多年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个提纲,既可备忘———坐在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 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是四个方面: (1)自己的生活。高中三年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初中和小学的材料如有特色,是精品,也可以用,但一定要防止材料低幼化。生活材料一要真实(切勿瞎编);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确保不会与别人雷同、撞车;三要自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 (2)学识与见识。各学科知识中均有大量写作素材,就怕你不会发现。首当其冲是哲学,此外,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哪门没有大量既生动又具体的写作材料!跨学科知识写入作文已屡见不鲜,电脑网络更大量入文。从科学、文学、哲学、美学四个方面多备点料吧,不求多,但求精。这比把精力花在背《作文选》上强得多,那是人家的,用了还落个“窃”。 倘若,再选备些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轶事,材料能不丰富?知识加见识,就是亮点! (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又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