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废除农奴制为何由农奴主领导

2025-02-03 04:12:5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俄国废除农奴制为何由农奴主领导,主要因素如下:
1,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但是,俄国粮食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的地主开始采用机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劳动。不过,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劳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办法,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
在土壤肥沃、工业不甚发达的黑土各省和白俄罗斯,地主主要是靠缩减农民份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收入。地主的土地扩大了2~3倍,而农民的份地平均缩减了1/3和2/3。随着地主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役租加强了。
在俄国工业较发达的非黑土地带省份,地主主要是把农民的劳役租转变为代役租,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数目。承受着如此重压的农民,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城市或遥远的地区受雇于手工工场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这些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土地,成为自由劳动者。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剧,而农奴制危机的加剧破坏了地主经济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农业危机,而且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在农民阶级中,除了大批日益贫困和破产的贫农以外,还分化出了富裕的农民阶层。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准备在俄国,废除农奴制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是,采取什么方式,革命还是改革,是当时斗争的焦点。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坚持用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而贵族地主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自由派则力图用改良的办法废除农奴制。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大有演成以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的趋势。
3,内部时局动荡
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自由主义者卡韦林等人提出在保存沙皇政权,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度。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统治。由于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1860年10月拟出解放农奴法令草案。
4,农奴制的衰落
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在采用外国机器的同时,俄国也开始制造和采用本国的纺织机.织布机和缫丝机。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纺织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其他工业部门如冶金.采矿和造船业也开始使用机器。
5,阶级分化
贵族地主阶级发生了分化,中小地主陷于破产。从1835至1851年间,拥有不足20个农民的地主庄园,减少了9千多个,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无地产的地主已达数万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危机的加深和农村阶级的分化,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特别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希望迅速改变农奴制度。代表他们利益的自由派公开揭露政府的种种弊病,批评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谈论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他们甚至致函政府,上书沙皇,制订改革方案,在各种集会上发表演说,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所以,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重振俄国大国国威。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实行改革。因此不是农奴主主动发动的改革而是为了避免革命的发生而做的妥协性改革。由此也导致了资本主义改革的不彻底,短短几十年就爆发了十月革命。

回答2:

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直接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农民运动的风起云涌使沙皇的统治陷入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根本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部
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农奴制的危害
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2.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俄国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3.农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尖锐。

改革迅速之因
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的废除农奴制度,到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为好。”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1861年改革是国内外形势挑战的结果,当时的俄国,危险与机遇并存,沙皇政府的当权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改革来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但改革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之所以能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
阶级意义
1.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2.防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
3.维护和巩固动摇的沙皇专制统治
4.促进资产阶级壮大.发展
5.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民族意义
1.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
2.缓解社会矛盾
3.增强抵御西欧国家扩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