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呢?

2024-11-30 17:08: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2: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

行:举止 彬彬有礼!

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初二年级语文书:30岁做事和于礼。

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扩展资料:

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

在对生命之"立"反思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公元2017年,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回答3:

1、立指的是立于世。

2、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

3、应认识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人生才有意义。

4、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5、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扩展资料: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2、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3、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44、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5、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回答4:

“三十而立”是孔子自道之言,古代有所谓的三立,立功、立德、立言,三十而立可以理解成到了三十岁了或者是三十岁之前,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找到自己另外的一半成家,清楚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样的事业。对应古代的,立功、立德、立言。现代可以是立人、立家、立业。

小时候,生活无忧无虑,很多生活的错误都可以得到包容,因为年纪小,不懂事,并不会被要求或者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到长大了,如果没有“立”起来,就会很茫然,方向没有,目标没有,也只能在岁月中蹉跎了,“三十而立”代表着决心和坚毅。不管以前怎么样,三十岁都应该成熟稳重了。

“三十而立”怎么样才算做到?立人、立家、立业,这里第一个前提是立人,学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关乎到自己未来的事业和家庭,很多人都说,先做人再做事,这就是一种智慧和共识,一个不会做人的人,内心其实还是扭曲的,不要为了一些利益让良心过不去。如果三十了心智成熟,稳重踏实,不容易被情绪左右,有着明确的方向,并为之付出行动力,那真的不再是一个浑浑噩噩的毛头小子了。

三十在人生的阶段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承上启下,有老有小,不努力很快就会到了中年危机,三十无所成,到了五十人生就几乎定格了,一不留神溜走的有时间也有青春。一个家庭的重任需要挑起来。有压力、有包袱很正常,关键在于怎么去“立”起来

回答5:

三十而立一般指的都是他们的事业,就是立业,此时会迎来他们事业的高峰期。而且自身的社会资源也达到了一定的饱和,想做什么一般都会有朋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