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植物菌原体、藻类和螨类等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传染性或侵染性病害,其特点是具有传染性,在林间初期往往是点发性的,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和扩展趋势,该类病害一旦发生不能复原。
由土壤或气候等环境条件不适宜,或栽培措施不适当等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传染或非侵染性病害,其特点是不具传染性,林间分布往往是成片的,与一定的特殊环境(如低洼积水、易受冻、灼、干旱的地形,特殊的土质,临近工矿区等)相联系,发病范围比较稳定,扩展趋势不显著,植株与植株之间差异不大,该类病害发生后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可以复原。
林木的非传染性病害不仅直接造成严重损失,而且是许多侵染性病害的先驱。如土壤高温对幼苗根茎部的灼伤伤口,是茎腐病侵入的主要途径。落叶松受霜害后,形成层的活力减弱,降低了抗病力,有利于溃疡病的发生。在我国北方,旱害和冻害都会削弱杨树对腐烂病的抗力。所以,有些情况下,防止了非侵染性病害,某些侵染性病害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如上述的茎腐病虽然是由真菌引起的,但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使苗木不受高温的灼伤。
可见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而导致了林木病害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也给林木病害的诊断增加了不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