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岛芳子和末代皇帝溥仪是什么关系?

2025-03-22 04:53: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从北魏皇帝的座上宾、导师,到装在囚笼里被无数人撒尿羞辱,身死族灭,崔浩的人生犹如一个巨大山尖。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北魏历经三世的第一谋臣崔浩身上,可以说是非常恰如其分。

崔浩是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孙,北魏司空崔宏长子,他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尤其是辅佐北魏太武帝依次成功击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为北魏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他的才能丝毫不亚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第一谋臣王猛,他也得意洋洋的把自己比成汉朝第一谋臣张良。

历史记载他连做梦都想着出谋划策,床前放了一个装满白灰的盘子,如果睡着的时候,突然想到什么,就立刻用手记在盘子里。拓跋焘极其信任崔浩,经常跑到他家讨论军国大事。

但是,崔浩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懂做人之道。

大部分鲜卑武将都不理解皇帝为何如此喜欢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奚斤、叔孙建、长孙道生等武将和崔浩同朝为官,平时几乎无话可讲。

我在这里跟大家再说一个细节:北魏皇帝拓跋焘听说北凉发生内乱,打算派兵讨伐,咨询大臣们的意见。结果不少大臣都收了北凉的厚礼,纷纷劝阻说,“姑臧一带都是石头地,荒野里连水草都没有,只有城南的山上冬天才有点积雪,假如我军过去讨伐,连水都没法喝。”

信心满满的拓跋焘听了这话犹如被一盆冷水浇到底,又去咨询崔浩,崔浩听了之后就发飙了,“大臣们都收了北凉的厚礼,才为他说好话。史书上说,凉州盛产牲畜,远近闻名,如果没有水草哪来的牲畜?而且既然在哪里建设都城,肯定是水草丰富,如果没有吃的喝的,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可能存在?”

拓跋焘觉得崔浩说的很有道理,就派兵征讨北凉,到了之后发现,果然和崔浩说的一样,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拓跋焘就下令重赏崔浩,却把当初阻止出兵的大臣们骂的狗血喷头。

所以,崔浩就是这样的不会做人。

如果你在一个公司里,同事关系搞成这样,顺风顺水的时候也许没人能把你怎么样,但假若你遇到逆境,这些人,恐怕就会争先恐后跳出来给你挖坑了。

崔浩不仅得罪了同事,还因为一件大事,得罪了未来的领导和全国的大部分老百姓。

这件事就是灭佛,崔浩本人信道教,还劝说拓跋焘也信了道教。拓跋焘还宠信另一个道士寇谦之,在他们的影响下,拓跋焘还把年号改为“太平真君”,但是呢,问题在于北魏的大部分老百姓和官员都是佛教徒。

当时长安一带的胡人盖吴起兵反魏在,追查后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之有牵连,拓跋焘大怒之下命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武灭佛”事件。

崔浩趁机劝说拓跋焘杀光天下和尚,砸光所有的佛像,他的本意是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削弱贵族势力。但是由于包括太子拓跋晃在内的许多官员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经历这个事后,几乎是全体国人对崔浩恨之入骨,总想找到机会报复他。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拓跋焘下令编订史书,并委派崔浩为总编,同时叮嘱他一定要如实编写。其实,拓跋焘编国史的目的,只是打算留给皇室后代看。但是崔浩编完国史后,突发奇想,没有立刻出书,而是把书刻在一块长一百步的石碑上。

由于《国记》里面没有隐瞒早期鲜卑拓跋氏的历史,鲜卑贵族看到后,愤怒的跑到拓跋焘那里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公元450年7月5日,70多岁的崔浩被送往城南行刑,“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意思就是那些卫士纷纷在他身上撒尿,将其折磨而死,崔浩的惨叫声几乎响彻全城。此外,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崔浩的命运真是让人不胜唏嘘,他一生服务胡人皇帝,最后身死族灭,你能说他是汉奸吗?好像也不好定义,但是如果他不因为这次国史事件被杀,恐怕太子继位之后,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所以,性格决定命运,各位读者朋友一定要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