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适应都是很正常的,不论是新老师,还是新环境都会让孩子产生从习惯了的舒适区到不舒适区转变的过程。在这个不舒适区的过渡中,孩子要主动学习,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有利于他的成长。对孩子来说,班主任的更换对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都带来了动摇,有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
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缩短适应期,首先家长的情绪、情感很重要,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其次,每天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再有,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 “有小朋友打你吗?”、“抢你的玩具了吗?”等问题,这会让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在幼儿园吃饭、喝水对幼儿来说将是他们要面对的“第一关”。首先,幼儿园应在保障营养均衡的前提下,从饮食的制作上尽量缩小家园差异,同时从色、香、味、形上吸引幼儿,激发幼儿食欲。比如,多为幼儿制作有动物形象的小点心、小包子、小饺子;各种不同配料的三鲜蛋羹、肉末蛋羹等;进餐时,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主动进餐,鼓励他们吃得饱饱的。在饮水上,幼儿园以纯净水为主。
孩子们首先要学习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见解,也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和成长的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是要及早学习的,吃饭、穿衣、如厕等能力的学习可以从1岁以后就逐渐开始了。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走向自主的重要前提。孩子缺乏自主的生活能力就会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就会产生退缩行为。“你应该自己穿衣服”、“你先用勺子自己吃,不能总让大人喂”。把孩子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孩子,才会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能力适应环境。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往往会对孩子产生一些负面的暗示。“看到孩子在班里哭,我也忍不住哭了”、“我的孩子天生胆小,没办法”。这些都是在暗示孩子,他的行为是“对”的,是被允许的。家长应尽量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面临新环境,每个人都要学习适应环境”、“你一定会很快就适应的”、“你一定会做的”。积极的暗示会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同时也让孩子看到家长做出的好榜样。
要学会刻意“忘我”:不要总是执着于“我”如何如何,换一个角色看,从别人的角度看“我”。设想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现在的问题,你会怎么办,你是怎么安慰开导他的。或者可以自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有这样的失败记录,自己就不可以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需要不时走出“此山”之外看看“此山”的真面目。 最后结交几个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苦恼一起分担,快乐一起分享谈得来很知心的朋友在身边那是必须的,而且尽量找些优秀的人做的朋友,会受益匪浅的。 -这是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