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怀人,月明情浓——略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思乡怀人,月明情浓
——略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
湖南省华容县教研室 谢先国
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唐诗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璀灿夺目。唐诗不论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还是在反应生活的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高峰。其优秀的篇章,隽永的意境,如同一壶香浓味郁的美酒,令人细细玩味,终身享受。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屡见不鲜,而描写又各具风韵,借明月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悠悠的离愁和深深的情愁等不同的情感,以致使明月成为了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情感寄托物。当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明月意象,人们的思乡念亲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从而形成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又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一、乡愁浓浓念故土。
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又如“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无名氏《杂诗》)。那是故乡的景色,故乡的梨花,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树梨花简直象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其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钱起的《归雁》中“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湘江女神在腋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杜甫《江汉》诗中“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句,写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诗人夜泊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出了羁旅者的孤孓清寥的感受。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句,写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诗人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自己在思乡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蕴藉深沉,委婉动人。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诗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也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怀人之作。“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时。”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份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月夜怀念远人的旨意凸现纸上。
二、离愁悠悠唱友情。
由于社会条件如交通不便,道路不畅等的限制,古人十分重视离别,“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唐诗中以明月意象来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之后的忧愁等内容的篇章也非常多见。如王昌龄《送柴侍御》诗:“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他的诗,写送别、留别的不少,并且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这首诗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神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在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后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谕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以“忆”字句勾勒,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孟郊《古怨别》是一首写情人离愁的诗歌。“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首先用环境渲染离愁别绪。最后两句“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离别之人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唐诗中还有一部分明月意象是写别后的孤寂心情,抒发胸中的忧怨的。赵嘏《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在一个清凉寂静,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曾几何时,人事嗟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向何方,而诗人却只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孟郊《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旋律,“无心可猜”的良友。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禁禁,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极其不堪。透露出人孤势单,客子畏惧的无限感慨。杜甫《宿府》中“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有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她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的心情。杜甫的《倦夜》诗,写出了作者同样的心情。“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这一夜从月升写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底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寂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事苦缠住他的心?原来诗人是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全诗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李白《古朗月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中先写儿童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后来写到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的心境。徐凝《忆扬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句,作者抬头见月,但此月偏偏又是当时扬州照人离别之月,更加助愁添恨。虽然时光冲淡了当日的凄苦,却割不断缠绵的思念。这种挣不断,解不开的心绪,本与明月无关,奈它曾照离人泪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无动于衷,却又可憎。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这里既写出了自己的失意与愤慨,又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本质内容来。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表面看来诗人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凄凉和伤感。
三、情愁深深抒恋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最为典型的用明月意象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的名篇。诗中几乎句句写月。“海上明月共潮生”,“何处春江无月明”,“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博,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中“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她日日夜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比喻美妙慰贴,想象新颖独特,给人以鲜明的美感。杜甫《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作者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描写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当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沈全期《独不见》中“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那一轮恼人的明月,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深夜下帘之后,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此时忧思徘徊,情愁深深,读者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只是一味望月,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温庭筠的《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钻上拂还来。”诗人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王维《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这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一个美好的秋夜,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沈如筠《闺怨》也是写情愁的典型之作。“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于是女主人公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唐诗中还有很多写明月或月夜的句子,所表现的情感与内容也不尽于 以上所述,范围极为广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杜甫《秦州杂诗其七》)。“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杜甫《宿江边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星瓜洲”(张祜《题金陵渡》)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随处可见,其中绝大部份描写明月的诗句都是以表达离愁别绪,思乡怀人为主旨的,这在唐以后的诗歌仍比比皆是,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杨州慢》)等等。由此可以说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已渗透了古人的思乡怀人情绪。由于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传承,以致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和发展了这种审美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而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二000年十月八日
(编者按:作者系国家级骨干教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第十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宵》
元宵佳节,偶遇佳人,寻寻觅觅,终又重逢。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充满了暧味的一夜情风格,且一改稼轩先生的豪迈词风,对感情乍忧乍喜的描写异常细腻。纵观全词也不难发现,与其说是写对情人的追求,不如说是对伤心人别有怀抱的自怜幽独。对于不提倡一夜情的我只好将该词放在十大之末。
第九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关雎》
这首传说中中国最古老的情诗表达直接而朴实,没有矫情的掩藏,没有夸张的煽情,真实地反应了男子追求美女不得辗转反侧的焦虑心态。原来凭其经典地位,它的排名还可以更前的,只是尚未追到,何来深情,因此排老九并不冤枉。
第八位、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传世的作品并不多,这首是精品。作者用鸳鸯和比目鱼常形容恋人或夫妇形影相随,深情眷恋的缠绵美丽,尤其是后半句更是经典,是无数痴男怨女的真实写照。只是我才学疏浅,不知道该诗的创作背景,不知是作者有感而发还是妙手偶得,因为对其用情之深浅不敢妄言,所以深情指数打低了一些,排列第八。
第七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其实我最喜欢这位中国古代第一才女的《声声慢》,那词确实是绝品,只是词风因怀念故国和亡夫而太过凄怨。相对这首《一剪梅》虽也是描写相思成灾,却并不让读者感到心情灰暗,反而对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恩爱的模范夫妻报以会心一笑。也难怪,该词将在沉浸在热恋中那个小媳妇的相思心态描写得太惟妙惟肖了。该词的经典指数和深情指数并驾齐驱排列第七。
第六位、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宋;秦观《鹊桥仙》
秦少游的这首《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神话传说来歌颂坚贞不移的爱情,当年甫一写出就流传得街知巷闻。尤其下半阙真乃点睛之笔,词意高远,脱俗立新,让人回味无穷,传诵至今。经典指数自然高人一等,深情指数也不遑多让,顺理成章排列第六。
第五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稹《离思》
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朝云暮雨的故事自楚国宋玉时就开始传唱,元稹以该故事作为背景来深情追忆亡妻。该诗尤其是前半句太脍炙人口了,经常被痴情者引用。而后半句则表明了作者的超然有一半是因为爱情的,显得用情尚不够深,拉低了该诗的深情指数,但依然凭其传诵不衰而进入五甲。
第四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
风流不羁的柳七爷一生大半时间在烟花柳巷里倚红偎翠,有点像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连沦落风尘的歌妓的心声都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而在温柔乡浅斟低唱的柳七爷也自然是个多情种子,一曲《雨霖铃》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楼舞场,凄冷秀丽的填词的诉尽了人间离愁别恨,令人感受到难分难舍的款款深情。
第三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金;元好问《摸鱼儿》
这首词的广泛流传要多谢金庸先生笔下的李莫愁如同祥林嫂般整日里挂在嘴上反反复复地吟唱。这哀婉动人、流传千古的佳句对痴情者的感触极深,流露出对感情深深的惆怅和忧伤。生也好,死也罢!紧紧相依相恋,直到生死相随。如此经典和深情使该词荣登中国古代十大经典爱情诗词探花宝座。
第二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的几首《无题》首首皆是经典,像“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是描写爱情方面让人击节叫好的绝句,从中实在是难以取舍。这首是我最喜欢的,只是在读书时代经常用来比喻教师。几首《无题》词句优美,寄情深微,意蕴幽隐,蕴涵在诗中的款款深情让人回味无穷。该诗之所以成为榜眼,其他几首也有推波助澜之功,这是对李商隐的诗描写爱情成功的肯定。
第一位、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荡气回肠的唐代爱情史诗、凄美迷离的皇家爱情悲剧,流传千古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白居易的这首叙事体长诗《长恨歌》让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见绌。乐天居士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千宠爱在一身”、“
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很多经典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体会该诗的深情之处一定要全诗从头到尾阅读,尤其是结尾几句唐明皇在七夕神游月宫时与杨贵妃相会时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场面感人至深。无论经典指数还是深情指数,该诗都是满分,成为冠军当之无愧。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图影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天末怀李白>>杜甫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的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