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所以采取郡县制,主要原因,是地方首长可以由中央政府随时任命和免除。不像以前世袭的分封制,分封制的最大弊病,就是地方成立一个王国,而且是世袭制,如果王侯跟中央政府发生二心,中央政府轻易无法直接或者随时任免新的王侯。世袭制的王侯,常常造成军阀割据类型的混乱。秦始皇刚灭六国,他不愿意再分封六国或者更多的王侯国家,所以必须采用郡县制才能巩固中央集权,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期统一。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而从全国经济上,采用郡县制,国家任命的地方官员,会很配合地上缴国家税收,从而保证了国家财力的来源稳定。同时,郡县制避免了王侯们贸易割据、地方保护主义弊端,全国统一法度,有利于全国的大商业流通,可以尽快繁荣全国经济。
在始皇帝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宰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作为朝廷的首辅,王绾并没有被统一战争的迅速胜利冲昏头脑。相反,这位老成持重的首辅冷静地提醒年轻的始皇帝:帝国新占领的原燕国、齐国和楚国的领土,距离首都咸阳太远。帝国的政治中心对这些新占领区的辐射能力有限,除非及时克服这一难题,否则整个帝国将不可能如臂使指般地掌握在始皇帝陛下的手中。如何加强秦帝国对新占领区的管理?作为问题的提出者,王绾为始皇帝贡献的解决方案是:既然咸阳这个单一政治中心的辐射能力不足,那么就应该建立多个新的政治中心,扩散行政辐射效力,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封建。将始皇帝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为王,由他们代表始皇帝实施对新占领区的统治。
鉴于首辅大臣的崇高地位与威望,王绾的这个建议获得了大臣们的群起附和,除了一个冷眼旁观的例外:廷尉李斯。李斯不顾彼此的地位悬殊,愤而陈辞,对王绾的建议展开了激烈地抨击。李斯指出,周朝自开国以来便实施的封建制有一个原生性的致命缺陷:天子和诸侯之间以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亲密联系必将随着王侯世袭而逐渐疏远。到子孙们形同陌路,刀兵相向的噩梦就开始了。到时候天子不但无法禁止诸侯之间的相互残杀,甚至能否保全自己都将成疑。因此,只有郡县制才是唯一合理的国体制度。
但这场寥寥数笔的辩论实则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但开启了此后十四年间秦朝国祚的勃兴与速朽,甚至预示了自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中国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秦朝选择的郡县制,是跟秦人的历史传统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立“县”这一级行政机构应在春秋。之所以要设县,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诸侯国对新占领区的控制能力。比如当时的楚国,今天我们已知的楚国十七县中,有七个是灭掉毗邻的小国而设的。其余十个是利用边境上的别都或者小国的旧都改建而成,没有一个县设在楚国的腹地。
从这个特点上看,设县作为巩固军事占领的后继措施的意味相当明显。从秦国建国以来开疆拓土的历史经验去分析,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郡县制!
经济方面,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原先的井田制开始崩坏,以土地私有制的地主开始出现。
政治方面,周王室采用分封制容易导致后期割据混战,中央权力不能制衡地方。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就已出现。各国变法,尤其是秦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文化方面,经过春秋战国两百多年的战争,人们渴望统一,这是大势所趋,百家争鸣带来的文化思想转变,尤其是法家思想,迎合了中央集权君主的目标
你引用的这段史料,已经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了,还有什么好解读的?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就是因为分封制。现在费了这么大力气统一了,再搞分封制,那不是又倒退回去了吗?过上几代,又变成战国了,那统一有何意义?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解读?
政治:吸取诸侯争霸的教训。西周分封诸侯,诸侯拥兵自重,导致西周分裂。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财权,军权都归中央,强干弱枝,地方政府无力和中央对抗;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扩大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从经济方面巩固了统一;
文化:统一文字和思想,长期的归化,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没有实力和中央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