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满族的前身是靠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女真族。通常来说,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继承制度大相径庭,汉族多采用嫡长继承制,而少数民族却流行幼子继承制,例如蒙古族的幼子守灶。可清朝既不照搬嫡长继承制,也不采用幼子继承制,而是独辟蹊径,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六部九卿面谕曰:“我圣祖仁皇帝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康熙帝驾崩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康熙帝临终前一言而定大计,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由于事发仓猝,不由得令人心生疑窦,以致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成为清史上的一大疑案。
接下来,雍正帝话风一转谈到建储之事,宣布将御笔亲书传位诏书,密封后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意味着今后将不再公开册立太子,改为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在儿子中不分嫡庶长幼选择一位,亲笔写于传位诏书之上,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共同开启查验,继而宣布储君人选。
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此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实录》
秘密立储制度摈弃了嫡长继承制不分良莠的弊端,改良了幼子继承制主少国疑的隐患,不分嫡庶长幼扩大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不公开册立避免了朝臣依附而形成权力集团,是清朝前所未有的一大创新。
雍正帝之所以创立秘密立储制度是因为其自身在继位过程中遭受到百般猜疑,同时也充分吸取了前代继承制度的种种弊端。
中原王朝一贯承袭的嫡长继承制始于周朝,以《春秋公羊传》中的表述最为经典,“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子就是正妻(皇后)所生之子,庶子就是妾侍(妃嫔)所生之子。在嫡长继承制中,先论嫡庶,再看长幼,在这种制度下,嫡长子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继承权。但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不分良莠,唯嫡唯长,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25个儿子,其中不乏精明强干之辈,可碍于嫡长继承制,司马炎最终选择立白痴儿子司马衷为太子,从而酿成导致西晋亡国的八王之乱。
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和现在《继承法》相同之处是为一妻多妾制,其中正室(妻)所生之子成为嫡系,有嫡立嫡就是说有嫡妻之子是,应直接立嫡妻之子。
在普通老百姓家庭,应该讲公平。从吃饭的时候到孩子们穿衣服的是时候,儿子们都是一样。就算是修的房屋,也要修成那种对称的式样。将来给儿子们留下的财产才叫做公平。大户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继承人一般都是些小孩子,没做过什么事情,因此,是看不出有什么能力的。
如果感觉自己的子女太多,实在时没有什么在给子女的了,到了这样的时候,老百姓会更加照顾“幺儿”一些。毕竟“幺儿”的年纪最小,需要的照顾最多。同时,父母也主要和“幺儿”生活在一起。因此,相对来说,老百姓对“幺儿”更偏爱一些。
但是古时候认为,只要德行变好,能力就会变的更好。道光皇帝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咸丰虽然有腿疾,又没什么能力。在狩猎的时候,他一无所获;道光病了,他除了流泪,什么主意也拿不出来。但正是因为这样,道光皇帝反而觉得他这是一种“仁孝”的表现,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他。
从以上这些话来看,古人留下的传统习俗也是比较多的,而且继承法是符合封建社会有效的承制,和现在《继承法》相比有一定的缺点。
有一定的差异,古代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是现在继承法中的继承者可以有多位,还可以按遗嘱继承。
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现在的制度都很民主,谁有能力谁就上,有能力的被人们认可,而古代只是传承。
有一定的相同,但是现在更加完善了,而且孩子的继承权都是一样的,没有长幼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