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为何能屡犯中原?

2025-02-06 12:05: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哈哈,题主想的很仔细呀。没错,现在北方,特别是西北比如我国甘肃、宁夏甚至陕西、山西等偏远地区仍然很贫穷,甚至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作物或者能生长的农作物很少,而且又处于山地,骑马放牧什么的就更不可能了。当然除了这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综合造成的。
但是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指长城以北,既现在内蒙一代草原上的民族。那里水草丰沛,地形多以平原为主,很适合放牧,所以不会出现题主所说的那种吃不饱,没力气的情况出现,相反的,那里的人因为多吃肉食以及活动量大,身体都是一等一的棒。
下面来说说为什么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对战是胜多败少的原因。
一、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众所周知,在古代,骑兵是当之无愧的战场之王,以机动性高、冲击力强等优点纵横战场,几乎是无人能挡的。而游牧民族又多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可以说对马的熟悉就如同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再加上他们在草原上经常会遇到狼等猛兽,也就会经常和这些猛兽搏斗,久而久之养成了彪悍凶狠的性格。所以,作战是虽然面对于数倍于自己的汉军,但仍然不会惧怕乃至退缩。
二、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过,打仗就是打钱这么一句话。在古代对于汉族政权来说,一场战争的代价是很大的,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兵器问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刀,而且质量绝对好。粮草问题,每一名士兵都配有三匹马,一匹战马,作战时骑乘,节省战马体力,确保开战时冲锋的力量和速度;一匹走马,平时行军骑乘;一匹驮马,驮带一些干粮和物资。而且这三匹马都是母马,渴了可以喝马奶。所以,游牧民族说三万骑兵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有战斗力的骑兵。而汉族政权的军队说三万大军,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负责粮草物资的后勤辎重部队,真正能上战场的也就两万人,而且还因为战线过长,导致粮草消耗过大,因为那些押运粮草的人马也要吃饭啊。所以对于中原汉族政权来说,和游牧民族开战是很耗元气的一件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游牧民族就没这个顾虑,他们做的就是无本买卖,空手套白狼。所以大多数汉族政权的执政者在国力达不到的时候会采取防御措施,比如修建长城、开通互市,(就是中原和游牧民族在一个规定的地方开展贸易。你们游牧民族想要啥来互市换,别打了,跑来跑去的也挺累。)、甚至是用公主和亲等这些防御措施,很少有汉族皇帝主动出击的,除非是一、国力强盛,比如汉武帝时期;二、游牧民族中出现政权争夺、分裂的时候。
最后再说一下,刚开始时我说的是甘肃、宁夏、陕北和山西北部这一带当时都是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战的主战场,导致这一带的人口大量迁徙或死亡,以至于人口骤减,也是造成这一带贫困的原因之一。

回答2:

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无法在一处定居,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很多的生活用品(存货),也容易受到天灾的影响,遇到不好的年景只能向外掠夺。从文化上看,他们是比较落后的,但是由于常年在外,体格很强硕,打仗很拼命,凡是没什么家产的人,牵挂较少,比较敢拼!
以前游牧民族侵犯中原能得手是因为中原打仗要靠粮草,供应不上就很难深入和持久,而且农耕民族不习惯在荒漠漂泊,即使打下草原也难以定居落脚,致使少数民族积蓄力量后卷土重来。而游牧民族吃牛羊肉,喝奶,补给问题容易就地解决,更适合到处掠夺,话句话说,游牧民族在草原上饿不死,而吃粮食的中原人就不行。
说到底就是文化和生活习惯的问题,吃粮和定居的中原人在北方草原呆不惯,而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也是到中原抢一批东西就跑,不习惯有根据地,这就造成了边界地区的冲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