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以土壤发生层被蚀去的厚度或残留的厚度为标准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程度。各等级对应的特征分别为:
无明显侵蚀是指土壤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轻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保留完整。中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保留完整。强度侵蚀是指A层无保留,B层开始侵蚀裸露,C层保留完整。剧烈侵蚀是指A、B层无保留,C层开始侵蚀裸露。
扩展资料:
土壤侵蚀分布
就全球范围而言,50°N〜40°S之间为水蚀的主要分布区。中国水蚀区主要分布于20°〜50°N之间。风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和荒漠地带。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分布国家,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中国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及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中国的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干早和半干旱地区以及沿海沙地。
中国是世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土壤侵蚀的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主要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等。
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重力侵蚀则不同程度地分别分布在以上3类土壤侵蚀分布范围内。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面组成物质疏松深厚,降雨强度大,垦殖历史久,植被覆盖率低等,都是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土壤侵蚀的类型、程度、区域分布以及潜在危险的大小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壤侵蚀程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壤侵蚀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 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 1 ooo
东北黑土区 200
北方土石山区 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 500
西南土石山区 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 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 <2O0,500,1 000
轻度侵蚀 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 2 500~5 000
强度侵蚀 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 >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 年风蚀厚度 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 >70 <2 <200
轻度 70~50 2~1O 200~2 500
中度 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 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 <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 <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和不严肃的,有必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该体现同时含有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分级标准,缺一不可。
我国一些人习惯上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把二者等同起来,混淆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为准确理解和认识水土流失的含义造成了混乱。因此,有必要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水土流失的定义笔者在前面已阐述过了,那么什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如岩屑、松散岩层等,被破坏、剥蚀、运转、沉积的过程。很显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是完垒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字面含义上的不同,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侵蚀或流失的主体不。水土流失的流失主体包括“水”和“土”两个主体,而
土壤侵蚀仅指“土” 一个主体。同样水土流失同土壤侵蚀之闻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壤侵蚀是一种特定的水土流失形式,土壤侵蚀包括在其内。也可以说土壤侵蚀是狭义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做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来使用,但决不可以将水土流失称为土壤侵蚀。
许多词汇和术语,随着时时的推移,人类文明程度、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其内涵在不断地外延、扩大、深化和演变,即广义化。广义化的词汇和术语与最初的本意已有了较大变化,甚至大相径庭。水土流失这个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术语,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迅猛发展也广义化。因此, 们应从广义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它的内涵,如果仅从字面上咬文嚼字,或狭隘地理解它的含义,就会使人们误人死胡同而不能自拔,使本来非常明晰的概念变得复杂化。比如,对土壤侵蚀中“侵蚀” 的理解,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侵蚀破坏、侵蚀腐蚀,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侵蚀破坏、剥离、转移、流失等,也就是说土壤侵蚀就是土壤流失。比如,对水土流失一词中的 土”不能仅仅指生长植物的土壤,还应包括土壤母质、岩屑等地面其它组成物质和各种养分物质。再比如,对于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除了水力、风力、重力、温度等自然力外.人类的不台理的生产活动如开、修路、毁林开荒等行为,改变原地形地貌,损坏了地表植被,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或加剧了水土流失,那么人类不台理的生产活动也应该称为是引起水土流失的外力。还有许多用广义论来认识水土流失内涵的例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实际上是用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来代替的,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土壤侵蚀的因素:
190—96),对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土壤侵蚀强
度、侵蚀土壤程度分级等做了规定。
2.1.1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
按土壤侵蚀的外营力不同种类将全国土壤侵蚀
区划分为三个一级区,根据地质、地貌、土壤等形
态又在三个一级区划的基础上分为九个二级区。区
划的类型区为:
(1)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包括五个二级区:
① 西北黄土高原区(主要在黄河上中游),② 东北黑
土区(低山丘陵区和漫岗丘陵区,主要在松花江流
域),③北方土石山区(主要在淮河流域以北及黄河
中下游),④南方红壤丘陵区(主要在长江中游及汉
水流域、洞庭湖水系、都阳湖水系、珠江中下游及
江苏、浙江等沿海侵蚀区),⑤ 西南土石山区(主要
在长江上中游及珠江上游)。
(2)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包括两个二级区:
①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抄区(包括青海、新疆、甘
肃、宁夏、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省区的抄漠戈
壁和沙地),② 沿海环潮滨海平原风沙区(主要在山
东黄泛平原、都阳湖滨湖沙山及福建、海南滨海区)。
(3)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包括两个二级区:
① 北方冻融土侵蚀区(主要在东北大兴安蛉山地及
新疆的天山山地),② 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区(在青藏
高原和高山雪线以上)。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 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 1 ooo
东北黑土区 200
北方土石山区 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 500
西南土石山区 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 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 <2O0,500,1 000
轻度侵蚀 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 2 500~5 000
强度侵蚀 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 >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 年风蚀厚度 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 >70 <2 <200
轻度 70~50 2~1O 200~2 500
中度 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 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 <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 <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水土流失强度标准是反映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在确定了水和土的容许流失量标准后结合我国各地域的不同自然条件,把水土流失强度级别仍定为六个级别,即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并相应确定各级别的水、土流失模数。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只是确定了土流失强度级别和对应级别的土壤流失模数,单独做为水土流失强度之一的土壤流失强度分级标准是可行的,但必须将土壤侵蚀模数改名为土壤流失模数。同时,还应新增加对应于水土流失强度级别、反映水流失程度的水的流失模数。这样修改后的水土流失程度分级标准,便是一个完整的、全面客观反映水土流失程度且便于实际操作运用的
强度分级标准体系。
地形因子:包括海拔高度、坡向、地形、坡位、坡度和小地形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及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及肥力、质地、结构及石砾含量、酸碱度、盐碱含量,土壤侵蚀或沙化程度,基岩和成土母质的种类与性质等;
水文因子:包括地下水位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矿化程度及其盐分组成、土地被淹没的可能性等;
生物因子:主要包括植物群落名称、组成、盖成、年龄、高度、分布及其生长情况,森林植物的病虫害情况等;
除此之外,还有人为活动等因子。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 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 1 ooo
东北黑土区 200
北方土石山区 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 500
西南土石山区 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 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 <2O0,500,1 000
轻度侵蚀 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 2 500~5 000
强度侵蚀 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 >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 年风蚀厚度 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 >70 <2 <200
轻度 70~50 2~1O 200~2 500
中度 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 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 <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 <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您好~~~~~~~~~~~~~~~~~~~~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您的问题~~~~~~~~~谢谢哦~~ 土壤侵蚀形式是指在一定土壤侵蚀外营力种类作用下(或称在同一种土壤侵蚀类型中),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产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如面蚀是地面表层较为均匀地流失一部分土壤,而沟蚀是在地表径流作用下呈线状损失部分土壤及其母质后形成沟道。
2.4.1 水力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water erosion)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水力侵蚀也简称为水蚀。水力侵蚀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也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在陆地表面,除沙漠和永冻的极地地区外,当地表失去覆盖物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力侵蚀。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主要有雨滴击溅侵蚀、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山洪侵蚀、库岸波浪侵蚀和海岸波浪侵蚀等。
(一)雨滴击溅侵蚀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雨滴击溅侵蚀(rain drop splash erosion),简称为溅蚀(splash erosion)。雨滴落到裸露的地面特别是农耕地上时,具有一定质量和速度,必然对地表产生冲击,使土体颗粒破碎、分散、飞溅,引起土体结构的破坏。
溅蚀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干溅阶段、湿土溅散阶段、泥浆溅散阶段(见图2.6)。雨滴击溅发生在平地上时,由于土体结构破坏,降雨后土地会产生板结,使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降低。雨滴击溅侵蚀发生在斜坡上时,因泥浆顺坡流动,带走表层土壤,使土壤颗粒不断向坡面下方产生位移。由于降雨是全球性的,雨滴击溅侵蚀可以发生在全球范围的任何裸露地表。
(二)面蚀
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称之为面蚀(surface erosion)。面蚀带走大量土壤营养成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在没有植物保护的地表,风直接与地表摩擦,将土粒带走也会产生明显的面蚀。面蚀多发生在坡耕地及植被稀少的斜坡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植被、地形、土壤、降水及风速等等因素。
按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可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在土层较为深厚的黄土地区,地表径流刚刚形成时一般呈膜状,由于雨滴的击溅、振荡和浸润,膜状水层与土体混合形成泥浆状态,泥浆顺坡流动将土粒带走,使地表均匀损失一层土壤的过程称为层状面蚀(layer erosion)。其典型图见图2.10,2.11。
图2.10 耕地层状面蚀 图2.11 耕地层状面蚀
在富含粗骨质或石灰结核的山区、丘陵区的农地上,在分散地表径流作用下,土壤表层的细粒、粘粒及腐殖质被带走,沙砾等粗骨质残留在地表,耕作后粗骨质翻入深层,如此反复,土壤中的细粒越来越少,石砾越来越多,土地肥力下降,耕作困难,最后导致弃耕,此种过程称为沙砾化面蚀(gravel erosion)。其典型图见图2.12。
图2.12 耕地砂砾化面蚀
在非农业用地上,如草场、灌木林地、茶园、果园等,由于人或动物的严重踩踏破坏,地被物不能及时恢复,呈鳞片状秃斑或踏成呈网状的羊道,植被呈鳞片状分布,暴雨后,植物生长不好或没有植物生长的局部有面蚀或面蚀较严重,植物生长较好或有植物生长的局部无面蚀或面蚀较轻微,这种面蚀称之为鳞片状面蚀(sheet erosion),有时又称鱼鳞状面蚀。见图2.13,2.14。
图2.13 鳞片状面蚀 图2.14 鳞片状面蚀
当分散的地表径流集中成片状小股流水时,速度加快侵蚀能力变大,带走沟中的土壤或母质,在地表出现许多许多近于与地表径流流线方向平行的细沟,这些细沟的深度和宽度均不超过20cm,称之为细沟状面蚀(rill erosion)。见图2.15。
图2.15 细沟状面蚀
(三)沟蚀
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细沟状面蚀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由于地形影响逐渐集中,形成有固定流路的水流,称作集中的地表径流或股流。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称之为沟蚀(gully erosion)。由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作侵蚀沟,此类侵蚀沟深、宽均超过20cm,侵蚀沟呈直线型,有明显的沟沿、沟坡和沟底,用耕作的方式是无法平覆的。见图2.16,2.17。
图2.16 沟蚀 图2.17 沟蚀
(四)山洪侵蚀
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称之为山洪侵蚀(torrential flood erosion)。见图2.18。由于山洪具有流速高、冲刷力大和暴涨暴落的特点,因而破坏力较大,能搬运和沉积泥沙石块。受山洪冲刷的河床称为正侵蚀,被淤积的称为负侵蚀。山洪侵蚀改变河道形态,冲毁建筑物和交通设施,淹埋农田和居民点,可造成严重危害。山洪比重往往在1.1~1.2之间,一般不超过1.3。
暴雨时在坡面的地表径流较为分散,但分布面积广总量大,经斜坡侵蚀沟的汇集局部形成流速快,冲力强的的暴发性洪水溢出沟道产生严重侧蚀。山洪进入平坦地段,因地势平坦,水面变宽流速降低,在沟口及平地淤积大量泥沙形成洪积扇,或沙压大量的土地,使土地难以再利用。当山洪进入河川后由于流量很大,河水猛涨引起的决堤,可淹没、冲毁两岸的川台地及城市、村庄或工业基地,甚至可导致河流改道,给整个下游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五)海岸浪蚀及库岸浪蚀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波浪对海岸及水库岸库产生拍打、冲蚀作用,如果岸体为土体时,使海岸及库岸产生涮洗、崩塌逐渐后退,如果岸体为较硬的岩石时,岸体形成凹槽,波浪继续作用就形成侵蚀崖。
回到最上面
2.4.2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wind erosion)系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风力侵蚀简称为风蚀。气流中的含沙量随风力的大小而改变,风力越大,气流含沙量越高,当气流中的含沙量过饱和或风速降低,土粒或沙粒与气流分离而沉降,堆积成沙丘或沙垅。在风力侵蚀中土壤颗粒和沙粒脱离地表、被气流搬运、沉积3个过程相互影响穿插进行。
风力侵蚀包括石窝(风蚀壁龛)、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垄槽(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城)、石漠与砾漠(戈壁)、沙波纹、沙丘(堆)及沙丘链(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链)和金字塔状沙丘等形式。
(一)石窝(风蚀壁龛)
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深10-25cm,口径达20cm。有的分散,有的群集,使岩壁呈蜂窝状外貌,称之为石窝。这种现象在花岗岩和砂岩壁上最为发育。
(二)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和风磨,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之为风蚀蘑菇。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易形成柱状,故称风蚀柱。它可单独挺立,也有成群分布,其大小高低不一。见图2.18。
图2.18 风蚀柱
(三)风蚀垄槽(雅丹)
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粘性土干缩裂开,主要风向沿裂隙不断吹蚀并带走土粒,使裂隙逐渐扩大,将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陡壁、垄岗(墩台)和宽浅的沟槽。吹蚀沟槽与不规则的垄岗相间组成的崎岖起伏、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风蚀垄槽。这种地貌以罗布泊附近雅丹地区最为典型,故又叫雅丹地貌。沟槽可深达十余米,长达数十米到数百米,沟槽内常为沙粒填充。
(四)风蚀洼地
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后,形成宽广而轮廓及界面不大明显的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要风向伸展,有时也形成巨大的围椅形风蚀洼地,自地面向下凹进。洼地的背风壁较陡,常达30度以上。
(五)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在干旱地区遇有较大暴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冲刷地面后形成沟谷,这些沟谷再经长期风蚀形成风蚀谷。风蚀谷无一定形状,有狭长的壕沟,也有宽广的谷地,蜿蜒曲折,长达数十公里,谷底崎岖不平宽窄不均,不象河谷有一定的纵坡。在陡峭的谷壁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的石窝,在壁坡的坡脚堆积着崩塌岩屑锥。
风蚀谷不断发展扩大,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不同形状的孤立小丘称之为风蚀残丘。它们常成带状分布,丘顶有不易被直接吹扬的砾石或粘土所保护,平顶的较多,也有尖峰的,高度一般在10~20m左右,在柴达木盆地的残丘多在数米至30m之间。
(六)风蚀城堡(风城)
在地形隆起、有产状近似水平的裸露基岩地面,由于岩性软硬不一,垂直节理发育不均,在长期强劲风力作用下,被分割残留的平顶山丘,远看宛如颓毁的城堡树立在平地上,称为风蚀城堡或风城。典型风城分布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哈密西南。
(七)石漠与砾漠(戈壁)
在干旱地区某些地势较高的基岩或山麓地带,由于强劲风力将地表大量碎屑细粒物质吹蚀而去,使基岩裸露或留下具有棱面麻坑的各种风棱石和石块,使得地表植物稀少、景色荒凉,称之为石漠与砾漠(又称戈壁)。石漠与砾漠在我国的分布的面积是很大的。
(八) 沙波纹
沙波纹主要是颗粒大小不等的沙面,经风的吹动产生颗粒的分异,某一段被带走的多于带来的沙粒,这样就形成微小凹凸不平的沙面或小洼地,如此反复就形成有规则的沙波纹。其排列方向与风向垂直,相邻两条沙波纹脊线间距一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表
评价指标 评 价 等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地貌 平整大块 缓坡大块 缓坡小块 陡坡大块 急坡破碎 难利用地
地面坡度 <3° 3—5° 5—8° 8—15° 15—25° >25°
侵蚀强度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极强度
土层厚度(cm)>200 150—200 50—150 30—50 15—30 <15
土壤质地 轻—中壤 轻—中壤 轻—中壤 中—重壤 重壤—粗沙 重粘土、粗沙、母质
有机质含量(%) >4 3—4 2—3 1.5—2 1—1.5 <1
砾石含量(%) <2 2—5 5—15 15—30 30—50 >50
ph值 6.5—7.5 6.5—7.5 6.5—7.5 >7.5,<5.5 >7.5,<5.5 >7.5,<5.5
有无灌溉条件 有 无 无 无 无 无
土地适应性 宜农 宜农、果、牧 宜农、果、牧 宜农、林牧 宜林、牧 需改造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