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纯,除少数阿伊努族(又称虾夷族)人以外,都是大和族人。
阿伊努族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是赤道人种的一支。据日本史料记载。阿伊努人在公元五世纪时被称为“毛人”,因为他们的特征是皮肤比较黑,毛发浓密而长,有波纹,脸上和身上的汗毛都很多,身材不高,成年男子身高约1.6米。他们的面孔具有欧洲人的特征,语言与毗邻的各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男人留着红胡子。他们穿的衣服很象居住在极北地区的部族的服装,他们的传说故事和流传的众多叙事诗歌,与大洋州和澳大利亚各土著居民的民间(口头)创作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总之,这种混合文化令人不可思议,至今对这一现象也未作出解释。他们是怎样来到日本的,无人知晓。
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就从东南亚迁居到日本。某些学者认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们在某个时期控制了远东广大地区后分布在本州诸岛。随着日本的一些部族逐渐向北方移民,他们的地盘日益缩小。从公元七世纪后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称为“虾夷”,系夷狄之意,这是日本占统治地位的大和族的反动统治者对他们的鄙称。大约从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起逐渐地改称为阿伊努人。“阿伊努”一词,在该族语言中是“人”的意思。从公元十六世纪起有一部分阿伊努族人迁移到库页岛一带。在十七至十八世纪,阿伊努族大部被消灭,今天仅剩下不足二万人,大部分移住在北海道中部和北部的日高、旭川、钏路等地,少数远移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一带,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
阿伊努人原先主要靠渔猎为生。公元十八世纪末,德川幕府直接派官吏管理千岛,开辟了十几个渔场,同时实行同化政策,要求阿伊努人改变风俗习惯,剃去胡须、洁发、穿和服、按日本方式改名换姓。公元十九世纪以后,日本开始对北海道等各岛进行开发,普及大和民族的文明。这样一来,阿伊努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捕渔和打猎,成了过定居生活的农民。
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节日和祭祀活动,最有名的是“熊祭”,他们喜欢用凿子在剥了皮的圆木上雕刻动物,尤其是熊的形象,日本称之为“阿伊努雕”。阿伊努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善于刺绣,喜爱舞蹈。他们创作了不少诗歌,凭着记忆代代相传。有一部分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阿伊努族语的长篇叙事诗,内容丰富,朗诵一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阿伊努人有自己的语言——阿伊努语,属抱合语。这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属于马来——利尼西亚(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目前,世界上除阿伊努人以外,只有爱斯基摩人和美国印第安人使用这种语言。日本东北部的地名,许多来源于阿伊努语。如:“礼幌”,原意为“大的河谷”;“小樽”,原意为“砂川”;“名寄”,原意为“乌鸦出没的城市”等。阿伊努民族对日本列岛的开发,包括文化发展是有贡献的
根据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及地质学家、遗传学家们长期综合考证,现在可以肯定,今日的日本民族,并不是较单一的人种流传下来的,而是由多个民族混血而成的民族。考古学家为进一步追寻日本列岛人类的起源,把日本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与周边民族特别是中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日本列岛最早的人类很可能与中国大陆有直接联系。例如,他们发现,日本冲绳出土的港川人骨与我国广西出土的柳江人骨,其头骨特点、身高等方面极为相似;圣岳人与山顶洞人在头骨后部轮廓上也存在相似之处。学者推测大概在日本列岛还未与亚洲大陆完全分离的冰河时代,亚洲大陆及邻近列岛的民族即通过陆桥迁移列岛,成为日本列岛人类的祖先。绳文时代末期和弥生时代,亚洲大陆一些民族的居民大批东渡日本。我国秦始皇时,徐福带3000童男童女乘楼船入“东海之中”求长生不老显耀的故事,自《史记》以来盛传,日本《今昔物语》(约成书于11世纪末)首载此事。但此时期移民量最大的的是通古斯族(满族祖先)。今日的日本民族是在原初文化石器由多民族融合演化形成的,包括了旧虾夷族、通古斯族(满族系)、印度支那族(苗族系)、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印度尼西亚族、马来族等等
绝大多数是大和民族,还有阿伊努人(虾夷人)以及琉球人。
自称为大和民族,实为中国太监和福东渡日本3000童男童女之后代。
大和民族和阿依努族。
阿依努族只在北海道剩下几百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