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疯人院 情节点

谁知道《飞跃疯人院》中的12个情节点是什么?
2025-01-02 01:06: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片名:飞越疯人院
片长:134分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饰麦克莫非
路易斯.桑普森(Louise Fletcher)饰拉齐德

本片曾获第4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编剧、改编剧本、男女主角奖。

影片改编于肯.克西(Ken Kesey)(1935-2001)同名小说‘飞越布谷鸟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小说发表于1962年,于1963年由企鹅出版社正式出版,属体验型小说。作者肯.克西是继美国五十年代后优秀的小说家,以文笔尖锐追求个性张扬而著称。‘飞越布谷鸟巢’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后与塞林格‘麦田守望者’、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并称为‘跨掉一代’的经典之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因涉嫌装疯的劳改犯麦克莫非被送进精神病院,因麦克莫非天性自由不拘秩序的性格与护士拉齐德接二连三发生冲突,在一次未获准看全国球赛后,麦克莫非带领大家出海钓鱼,此事引起喧然大波,几经磨难,麦克莫非被迫接受‘电疗’,最后惨遭脑叶切除手术,成为白痴,好友‘酋长’不忍看生不如死的他,惨痛将他闷死,并逃离了精神病院。

片中采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比如精神病院是制度森严冰冷强权的社会缩影,拉齐德是体制秩序的执行者,麦克莫非是反体制的代表。片中象征手法运用得当,与整个故事发展巧妙的融合一体,不显得呆板刻意,如果简单的看这是部写实风格富有戏剧化情节的故事片,细加深入则是部耐人寻味的政治体裁片。

影片围绕麦克莫非积极鲜明的反抗到最终消极失败的妥协安排了几处给人印象至深的场景:一是麦克莫非向拉齐德护士提出看全国垒球赛的要求遭遇拒绝后,独自一人恼怒座在电视机前,突然麦克莫非对着电视机像个体育主持人栏目开始为球赛点评起来,原本已经散退的人群陆续重新聚在一起,大家对着电视机一齐为球赛欢呼呐喊,而当镜头转向电视机时,观众看到的仍是一个未接通电源的屏幕,这幕将整个故事发展推向了另一个新层面,隐喻了一场集体的反抗和意识的苏醒;还有一处是麦克莫非在百般无聊医院生活中突发妙想要将大理石台面的水龙头搬起,并与病友打赌,结果可想而知,在两次抬举失败后,麦克莫非带着嘲讽的语气说:“但是我试过了,至少我已经使过了。”他虽败犹荣故作轻松地走进屋。换句话说,麦克莫非的异想是旁人所没有,至少他有尝试的勇气,无论结局如何,至少他没有什么缺憾。这一镜像的感觉与麦克莫非即将逃离精神病院时站在窗口等凯特时如出一辙,镜头在麦克莫非毫无表情的脸上停留了几十秒,突然麦克莫非笑了。三是在影片结束时‘酋长’将大理石台面连根拨起,并用它砸向玻璃窗,‘酋长’一跃而出重返大自然,这个片段与开始麦克莫非搬台面遥相呼应,印第安‘酋长’象征美国未被开垦时的原始文化,‘酋长’的逃走从暗示了出现代人对追求人性自由和返朴归真的渴望。而麦克莫非注定要死,他不得不死,他的牺牲是反抗情绪最后的宿命即妥协,‘酋长’闷死麦克莫非时说了一句话:“我和你要一起走。”说完就用枕头闷死麦克莫非,‘酋长’走了,重返原来属于他的世界,麦克莫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唤起了他内心对自由的向往,他不再装聋作哑,他成了影片最后保存的希望。还有一处出现在讨论麦克莫非院务会议上,一位发言人说:“我认为他十分危险,因为他很正常。”这句话暗示了麦克莫非迟早会和这里任何一个普通的病人一样,因为他是正常的。

片中拉齐德护士的表演出色,表面谦和温善骨子底冷酷无情,她固执认为将病人的隐私刨根结底是种成功治疗方法,比如在讨论比利与女友的问题时,比利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拉齐德横加逼迫叫比利一定要说出来。这时病人切斯威克说:“如果比利他不想说话,为什么还要强迫他,一定要让他说话?为什么不换个话题呢?”拉齐德立刻高声加以制止,露出凶蛮的恶毒的目光来。比利在片中诠释了一个逃避现实、拒绝真相、消极对待生活的角色,他口中不出场母亲带给他无形巨大的压力,最终他以自杀结束生命,以弱者的身份反衬了强制政权体制下人性的不自由。演员布雷德.杜里夫(饰演比利)歇斯底里夸张的表演淋漓尽致的将精神病院内被规范模式化后丧失追求的形象全貌赤裸裸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杜里夫十分擅长用神经质怯弱眼神表达角色的内在感情,实在给影片增色不少。

相比原著,影片在处理某些小细节上存在不同的解释,比如布谷鸟的叫声在书中暗示着期待的新生活,是小说一重要象征所在,而在影片中只有在片头出现一小段:青山迷雾中传来阵阵布谷鸟声,远处车灯闪烁缓缓驶来。如果观众没有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背景,根本看不出这与普通的风景开场白有什么不同,另外书中第一叙述者是位幻想与青蛙为伴的半印第安血统的人,片中将此转移到了凯特带来的女友露丝身上,她说自己做了个梦,梦见一只青蛙跳到了身上,在片中被一笔带过,若不细加对照根本无法发觉里面隐含的意思。影片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涨有落,角色间对话精彩,矛盾形成激化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

文学是由个人完成的庞大独立的文字世界,而电影是互相配合协作集体智慧的结合,电影不可能像小说有大篇幅环境背景心理分析和作者介入的描写,电影只能借助于外界可视的工具来显现影像,毕竟两者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个人并不太喜欢肯.克西的作品,一部小说一旦承担了太多的社会问题叙述的目的就往往有标上控诉的嫌疑。

我想,这部电影不是每个人的电影,但每个人都会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