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一点就是,语言学和其它成熟学科差异很大,一进门就要求你会写论文,所以在中国境外语言学的入门是在硕士阶段,而真正扎扎实实学习研究是从博士开始。之所以这样因为语言学并不是像物理学那样的成熟学科,几乎没有像牛顿三定律那样的公认的、成熟的理论体系。现在的语言学理论大部分都是假说(hypothesis)。理论框架随着时间不断地被修改、被扬弃。旧的理论消失,新的理论出现。因此作为刚入门的学生开始会很不适应:怎么还没学什么就让开始写论文?其根本与原因就在于站在你面前的老师和你的距离并不很远。只要你把一些基础课修完,你基本上就和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她/他写论文、你也写论文。说得直白一些,你进入语言学不是来学什么来了,而是来研究什么来了。因为今天你在课堂上学的那些假说、理论框架明天可能就会被扬弃。而新出现的理论你的老师和你一样陌生。但我觉得这正是语言学的魅力所在。你在语言学出研究成果的可能性比在物理学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你获得和你的老师平等的机会要比其他学科大得多。
至于学习方法,用中国的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肯定行不通。因为不像物理学你背下来的那些东西明天可能就会被证伪。我们现在在课堂上所学的大部分理论框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它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例如control theory,提出的是非时态句主语的先行词的问题。例如:
(1)John promised Bill[i] [PRO[i] to leave]
(2)John[i] persuaded Bill [PRO[i] to leave]
为什么(1)PRP的先行词是主句的宾语而(2)PRP的先行词是主句的主语。
所以语言学的学习特别是生成语法的学习首先要搞清当前所学模块(如X-Bar,argument strucuture, control theory)所对应的语言现象,要解决什么样的语言问题。然后用这种理论作为假说,试图分析更多的语言材料。如果这个理论无法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就要回过头检查这个假说理论的“适任性”(adequacy)。这也是你的论文能出彩的地方。
第二,不要贪多求全。对所学理论框架的某个部分作深入研究即可。例如对名词短语感兴趣,可以将注意力放在X-Bar理论上。书中或课堂上所用的语言材料多以英语为主。你如果没有其它语言知识,则只能使用自己的母语来验证。
第三,通过理论框架的学习,培养自己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例如下列例句:
(1)a. 把这条路走了个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