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中,执教者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利用等,都很好地显示课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成绩,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们又感到这些华而不实的教学现象,问题多多,主要是教师在准备这些课时,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而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去备,这就要求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上好日常的常态课,在有限教学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新课改的理念很好地、自然地融入平时的教学中,我想这才是新课改最实在最基本的目标。当前,如何提高新课改下数学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常态课要求充实,有效率。
一节课非常充实,才能算好课。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实效,就必须制定明确、具体、全面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目标,多创设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生动直观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的再创造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就要求老师提高备“常态课”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已确立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的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运算律》教学目标:①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②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③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其次,面向全体,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强调要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终身学生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课堂开放
课堂开放要做到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课中开放,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后开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苏教版第一册《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物体;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活动;课后开放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体是什么图形。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大课堂思想,又将课堂完全开放,为学生自主、高效地参与探究、研讨提供了广阔空间。
2、教学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的最高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等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充分的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别人。
二 、常态课要求真实,体现教师本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现实中数学教学却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许多为解决问题的复杂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与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常态课要求老师做到真实,不作秀,体现教师本色,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生“演”的教学模式,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思考。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真实呢?
1、情境创设要真实。现行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多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但教师创设情境也不能一味“生活化”,而应落在如何寻找恰当的生活素材以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好地效果。
2、合作讨论讲究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怎样让合作讨论有实效呢?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讨论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养成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和捕捉合作讨论的契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拿来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在学生解题出错时,开展合作讨论,以实现教学目标。
3、体验学习真切一点。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提供有价值的体验活动,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活动中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情境、实践、应用中体验。《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4、课堂练习厚实一点。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因此练习设计要有自身的特点,倡导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重应用性、基础性、针对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
三、 常态课要求新,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未达到课标规定目标的教学不是好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引导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总结多,学生反思少;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们的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够,或落实不够。现在的常态课要我们的老师更新观念:
1、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激励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圆和正方形的图案告诉学生:小灰兔沿着园跑一周,小白兔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猜猜谁先跑完?
学生开始争论
生1:小灰兔快,因为圆周长比正方形长。
生2:小白兔快,因为正方形周长更长。
教师趁势激励:这个圆与正方形的周长究竟谁长?怎么办?赶快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尽快解决问题吧!
学生积极思考起来: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求,可是圆的周长该怎么求呢?(学生感到困惑)
教师:那你们觉得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大胆猜想……
当学生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教师又激励: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竟然与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发现不谋而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分析] 教师采用适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探究,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后,思维就更加活跃。
实践证实了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评价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多一点品尝成功的愉悦。多一次享受成功的体验,让成功伴随着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新知,最大限度发挥数学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功能。评价要着重体现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性,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
总之,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在常态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在上课前下足备课功夫,在课堂上扎扎实实训练,课后潜心反思。从常态状态去思考,勤于学习,善于反思,真正追求和实践数学常态课的有效教学,真正实现:简简单单教数学,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数学教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