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本土文明根本的差异

2024-12-30 22:56:5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原始佛教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并认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古印度的书面佛经记载在印度现也基本失灭殆尽,佛陀时代的书面记载更无有发现,目前,系统保留下佛经最完整的是中国的三藏经典。

佛教主要教义是比较确定的,主要集中于佛说的“四谛”。四谛即四种真理,分别称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集谛解释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想长生打不到,想不死总要死,这就产生苦。而且,有欲望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指活动的结果),只能不断轮回转世,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灭谛是说要消灭苦,就要消灭造成苦的欲望,消灭欲望就能达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称这种境界为涅盘。道谛是指要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包括学习教义,遵守戒律,打坐静修,参禅念佛等。佛教修道讲究“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确的信仰)、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精(正确的努力)、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自我专心)。此外修行以“五戒”为主,包括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另外,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经典和宗教特权。佛教认为,不论人出生于哪一个瓦尔那,只要自己按照佛德教训修行,就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佛教这种不承认瓦尔那区别的态度,吸引了很多下层民众。

回答2:

用唯物唯心很难去界定宗教现象。

所以说道教唯心是一个误会居多,我们一般讲唯气而已,也就是不同于佛教对于世界本体性空的解释,我们有气这个“物”作为解释的基石。这种观点从三代先秦一直延续至今,才是道教的本底。都说修道要修心,这只是人操作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本体论上的认识。就好比你造汽车和开汽车强调的东西不同。讲修心,是因为对于人来说,心为君主之官能,为气之君,调心能静气,真气自来,但反之,君无民则无所君也。民为君根,后世不明其理,一味言心,而失民本,早非道德本意。调心养性不过相当于开车不要没事就“路怒”和平稳驾驶类似。但汽车本身制造与怎么驾驶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华夏自古是研究汽车制造后延伸到怎么开汽车的。这是合理的,驾驶系统在造车系统内。而不是以怎么驾驶去解释汽车的构造。

所以说,我们和唯物最接近,都是承认外界有一个客观主体。只不过这个主体千变万化,又同时可以解释精神现象和所谓难以理解的各种“超自然”神佛鬼怪等等。那么在道教视野下,没有唯心是造,没有万法唯心,没有超自然。如果有这样讲的经典,往往在强调人这个层面可以感受接触到的范围。在人的范畴内,心性的修养确实占很大一部分,因为人心日重而已,才不得不强调吧。但这都是在人的小圈子里打转转。先秦道家诸子都是从人的小圈子里出来的,回到了自然之中的状态,我们称做由人而天。在这个自然语境下,研究的是造汽车,自然是咋回事,啥规律,我们怎么做,压根没有唯心的说法,所以往往被现代人(中国特色的)归结为朴素唯物主义。

2.华夏自古的修行要靠自然,我们以自然各种气为根本。

那么自然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不离的环境,我们更加注重和自然的关系。对人,更多当做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重视其自然属性。而佛教更注重以人的心愿心识心气修行。对于外界世界只认为是心造,因缘假合而已,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不承认有任何客观存在的实体,但又要给出一个本体论解释造作出来的理论,所以实际操作层面多以心识为本为主程度修行手段。所以从本质上,从方向上看,他们的重心就在人心上,人群中,在于人的信仰多寡。无休止的传教背后指明的是一种真实需求,就是靠人多寡,信仰诚否来修行。那么传教力度决定他们真实内涵的高下,这恰恰和现在的商业社会结合的很好。很多理念行为一拍即合。所以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商业结合到了严丝合缝的地步,据说现在有钱人经常能接到承包寺庙的招标书。还有放高利贷的。不知释迦王子在天看到这些事情,会不会一句方便即究竟了事呢?如果是,只怕也是个假货啦。^_^

剥开不同表达,佛教不过是另一套语言体系下的神道。是靠着人的信仰,收集自然中人这部分气来构建自己修行的一种体系。那么他们修心自然也会有一部分自然之气在身上。只不过沾染了他们认知而非纯净之非天然而已,因为不管他们如何自言涅槃六道之外,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他们的行为同样产生了气。所以在我们眼中不过另外修习的异种之气而已。所以才会在历史上尝试着被纳入道教体系。本质上讲,就是外道神明自称佛和菩萨而已。^_^就和音译的搞得一样。

反过来以这个视角来看,道教修行则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保持了以自然为根基的修行思路。那么亲近自然。第二部分,是以人和自然交互为主导的祭祀体系的变形。也就是以人的力量补充自然神灵能动之力。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土地山川四渎风雨雷电之神。这和自古的蜡祭一脉相承。所以道教传播信仰,往往在传播人要爱护敬畏自然。而不是对于人为发明的什么理论,觉悟圆满的自大进行崇拜。但最后这部分受到佛教的冲击,也逐渐变成以人头为修行根基的体系,而忘了自然神灵本身的自有修行。简单来讲,第一部分,叫做仙道修行,第二部分,叫做神道修行。现在仙道太难,自然条件要求太高,几近没落。神道也有大量被外道干扰变形的形式,逐渐变质。所以道教的没落来源于自己不知道在干什么。再有的一类情况,就是以传播道教为名义做一些事业以此谋生,和修道登山无关。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粉饰以文化而已。

3.距离产生美。太熟悉的东西自然不重视。不出问题不得重视。

要不是雾霾越来越严重,饮水卫生出了问题?有谁会在意我们平时的分秒不离的空气和水呢?平凡简易无处不在,不可或缺,所谓道须臾不可离也。其实不被人重视,民不知有之,原本就是华夏先王们的境界。不知有帝,上古治世也。我们每一秒钟都沁在这个自然环境,呼吸代谢,这些都是自古华夏生灵崇拜自然神灵的真实原因。是一种守根护本的体现。

人心喜新厌旧是不守其本之后的必然。是人心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自以为聪明,欲望越来越繁盛之后的必然。今人总说向外求,其实不是向外向内,而是向上向下。守根是向下使劲,往上长,那么重民而君自清。无为不以强作之心扰其气也。但后来人心日厚,心识造作纷起,各种以调制心的方式来控制气的思路成为主流。而佛教恰恰是这个时期转型成功的。针对厚重纷繁的人类社会性专门做了各种药丸。所以实事求是的讲,佛教适合社会性的人。各种传销形式的大坑无非是因为人心欲望太贪婪才会掉进去。操作人心的恐惧和贪婪是宗教的惯用手法,也是他们最重要的法宝。但我们一般不肯用,不得不用也是很克制的。这种东西在华夏神道设教中是针对最差情况,最次的人群,最糟糕的时代才会出现的,所以佛教和宗教大兴之时,只能说明上面三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