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各种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思维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多方式、多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发和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当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暴露学生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用与学生谈心的方法,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以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握几个关键问题,开门引路,启发思维
概念是数学内容的“脉络”,因此要重视概念的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研究成果表明: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若分化程度低,则学习效果差。人类社会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其中判断和推理是以概念为要素,因此,概念对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同一概念在不同阶段,内涵有变化。高中数学是建立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并有所发展,若教师照本宣科,会因初中数学内容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效果、概念扩展。因此,教师应当准确讲解概念的结构要点和发展过程,交代概念的定义方法,引导学生将同一概念的新旧交替提醒、比较、分析,明确区别它们的局限性。因此,从教材中挖掘高中与初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初中数学内容的局限性,对克服旧的狭隘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很大作用。
三、重生活实际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拓展思维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四、解决问题,扩展思维,注重思维潜力的挖掘
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是不断形成思维定势同时又不断打破思维定势的过程。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那么,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第一,采取民主教学的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好师生之间的感情。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要看不起学生,不要感觉高人一等,使教师的“教”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第二,采取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强,通常前后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口说、用手做、用心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彬 数学思维、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J].中学教研(数学),2008,(7)。
[2]耿振青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学周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