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提高定力
最近定力很差,今天突然明白,自己缺了“戒”这重要的一环啊。
禅定与内观的关系至为密切。没有禅定,就不可能进行内观的修行,没有真实的修行,就不可能产生智慧,洞彻五蕴的本质,这是佛法修行的顺序。
大多数人一听到“禅定”二字,就自然地与奢摩他(四禅八定)联系起来。其实,原始佛法所讲的禅定,或者是定,并不专指奢摩他(虽然奢摩他对心意的镇定有非常大的作用)。修毗婆奢那(内观)需要的定是刹那定。
现在,修学佛陀当年开示的四念住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是,有人会把“禅定”理解为只是专指奢摩他,于是,他就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一定要修到初禅或者四禅,甚至于更高的无色界的四种禅定,才能修学四念住。也有人认为,禅定与解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需要修学禅定。
南传佛法的中心是内观(毗婆奢那),通过内观禅修,对身心现象有一个透彻的认识,看到身心无常、苦、无我,于是心得解脱。要禅修,修行者首先需要知道,定力是至关重要的。试想想,没有定,没有刹那定的专注力,如何能观察五蕴的生灭?如果对五蕴的性质没有确切的认知,解脱烦恼就成了一句空话。
若要观察刹那生灭的五蕴现象,至少需要相当于近行定的能力,这不是很高的禅定,一般的人,只要能较为刻苦地训练一段时间,都可以达到这种程度的定力。当修行者具有觉知的能力,具有持续的正念,进而会具有深厚的定力。当这些能力俱足的时候,他才可以进行内观修习。如果修行者定的能力俱足,他就可以观察到五蕴的本质——刹那生灭的无常现象。当能见到生灭,厌离智就会生起,后面的“随缘智”也会跟着产生,以至于道心、果心都会生起。
所以,在禅观时,定是非常重要的,定从哪里来呢?
佛陀告诉我们,“定”由戒而来,有戒才有定。这就是佛法的“戒定慧”三学。
精进地守持戒律,深厚的定力就会产生——心不散乱,以这样不散乱的心为基础,再通过安般守意的训练,行者的心就达到了内观所需的定的程度,至此,他就可以进行禅观。有了心念的镇定——心念在刹那间活跃的观察力,就可以对身心进行洞察,这就是四念住的修习。
所以,定与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若没有定力,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修行,没有修行,智慧就不可能产生。因为慧是由禅观而来,没有定就不可能进行禅观。
有一些行者以为,只要直接修习内观就可以了,无需修持定力,于是,他苦修了很多年不见效,这就是定力不足的问题。内观禅修与定力是密不可分的,不修定,观察不到身心的实相,智慧不会凭空产生。
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这是佛陀开示的修行的最基本顺序。不管禅修的门类有多少,总归起来,总不离戒、定、慧。先守持戒律,同时修安般守意,让心能安静下来,心能安宁,才会有定力,有了定力,才有开始禅修的基础。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这是佛经中的话,其实,佛陀的这些话正是对修四念住的指导。独一静处,不放逸住,就是定。如果禅修者没有“定”,就不可能做到“专精思惟”。没有“戒”,就不可能做到“不放逸住”,那么“离于我见”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实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没有禅定,修行则无法操作,这是显而易见的。
一般而言,人们都会有一些体会,当心很纷乱不定的时候,你是不可能进行有顺序的思惟的。因为定力极差,你不可能进行细致地思维与观察,不能直接思维和观察身与心,就无法见到名色分别,修行就无法展开;没有真实的修行,见不到刹那生灭的身心,“我见”就无法破除呢?
佛教戒、定、慧的修行程序是非常科学的体系,由戒律而得定力,由定力而得禅观,由禅观而得智慧。这就是完整的佛法,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就是八正道的修习。
认识到戒定慧的关系,修行人就会如实地对待修行,他会从戒律开始,逐步进行修习。很多真正的禅修者以戒为师,终生维持戒律的精严,精进地修习禅定,然后,他们持续地修习四念住,于是,他们的修行常常有非常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