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提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佛教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道教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正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 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 中和知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 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 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一、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
1/5
二、“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另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点有二:第一是“中”,第二是“和”。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保持和谐的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2/5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性)
6.虚怀若谷,道冲不盈。(谷神)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
8.大象无形,不缴不昧。(天象)
9.致需宁静,归根复命。(虚空)
10.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此外,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代表人物释迦牟尼等。 1.
2.
3.
4.
5. 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中道圆融:中道法观,不二法门。 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3/5
6. 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看破放下。
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
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突出。许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
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
4/5
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