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的文章,有重赏的!!!

2024-12-19 04:15:0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 林 懋 义
好不容易迎来1996年元旦,来不及等到春节,敬爱的俞老师便匆促地离开了我们!泪水在哀乐声中和霏霏细雨一道飘洒!师母握着我的手,咽噎着告诉我,老师临终前叨念着我……而今,我来了!老师静静地躺在黄花丛中!我特意带着他生前爱吃的鼓浪屿馅饼,看他来了…… 近几年,老师身患绝症,但他仍然坚强地和病魔抗争,带着轻松乐天的笔触,时时有哲理美文见于报端。去年下半年,老师来信的信末常带一笔:“大限已至,大约不久人世矣。”10月起就没力气给我回信,连电话也由师母接,电话里听到师母问他的话,还听到他的喘息声……我仿佛意识到什么事情将至,匆匆写了《阳春三月》,寄怀念老师之情,期望来春赶榕,能再聆听教诲。然而,祈愿不如所料的事却竟如所料!只是噩耗来得突然,令人难以置信1 1月15日中午,似乎有什么预感,又好象心血来潮,无法按惯例午睡,正和衣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忽然接到福州市傅丽娜同学电话:“俞老师今天中午12时20分去世!”我一时喉塞,竟不知如何答话,看时钟,正1点。我给在厦的同学打电话,也只能说到“俞老师今天中午”便无法说下去。后来心定一些,便给解忧教授(俞师母之妹)电,她告诉我具体情形,并说师母说老师生前交代要我去看他。现在,我竟站在老师灵前…… 12月26日我写信、去电话向老师贺年;他27日给我一信,这是他最后给我的信!信上的笔迹已不像往日清秀潇洒,只五六行的字,却写得歪歪扭扭,末了说:“我已十分沉重!”次日,师母又写给我一信,大概是补充老师来信上未竟的话。她说《晓月摇情》由出版社迳寄厦大奕谋同志转我,今天老师又亲自签名寄4本给我并我的3位女儿。信上说,可怜“他说了你的名字,却已忘了笔画,你3位女儿的名字再也记不起了”。我的眼睛已被泪水蒙住了1 1月初收到《晓月摇情》,给我女儿的分别写“大姐”、“二妹”、“三妹”;给我的写“存兄亲弟”,4个字歪斜着,“弟”字原先写“弟”,又涂粗笔画加上两点,下署“俞元桂赠1995,12月”,又盖上印(书的下角已盖同样隶书名章了)。真难为老师,这得费多少力气啊! 老师为学严谨,为人随和,谦恭正直,淡泊人生。晚年欣逢盛世,他于教学科研之余,信笔写散文,他说:“散文如散步。”第一个散文集即命名《晚晴漫步》。他充满自信地告诉我,随写随发,三两年出一本,大概可以。“在这不及4年的时间内”,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在他生前如期出版,命名《晓月摇情》。在《后记》里,他说他喜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春江明月在清澈的碧空中运行的美丽景色,寄托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悲欢离合的无穷情思。结句云:‘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眼中的月亮似乎也依依难舍地结束它的旅程”。他坦率地说:“借结句来表达我暮年的写作心境是确切的。”他剖析这心境:“我对转型期中的我国社会风习,山川风物,特别是文化教育的许多变化,多有所感,或兴奋,或困惑,或忧思,有如‘落月摇情’,割不断一个‘情’字。”他认为“落”字太露,改为“晓”字。这就是《晓月摇情》的命名缘由。他很重“情”,特别对师生之情有很精辟的见解,“师生情相当奇妙,它与因血统所派生的亲疏尊卑关系不同,也与因法统所形成的上下级职务关 系有别,它是由于知识的传授形成的特殊关系,纯出于机缘,是自然、平等、自由、无约束的,因而弥足珍贵”。我们做为他的学生,也亲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啊,才未尽,情未了!老师啊,你走得何其匆匆! 舌耕半世纪,雨滋露润,八闽桃李怀师表; 笔织百万言,“晚晴”“晓月”,千古文章驻艺坛! 我的挽联哪能表达我的心意与心情! 我依嘱看老师来了!哀乐低回,细雨霏霏!老师,你慢些走…. 1996年1月20日早于百家阁

回答2:

自己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