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举例说明

2024-12-25 17:36: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一)由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不断成熟,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协调起来,同时,由于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教师的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起来。
  (-)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言语水平很有限,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因此,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也逐步发展起来。
  (三)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小学生由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内抑制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一个兴奋中心的形成往往波及其他相应器官的活动,面部表情、手足乃至全身都会配合活动,所以注意表现出明显的情绪色彩。
  二、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效 学习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否则会使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要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儿童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
  要让儿童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注意是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劳动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十分强调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说:“注意正是那一扇从外部世界进入到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所要通过的大门。”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如果把心理过程比做一艘航船,那么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也就是说注意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的始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小学生注意的特点。
  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时间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
  三、采取多种策略。促进高效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集中注意力,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因此,以兴趣来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启发谈话法等。
  (-)把握一堂课最佳时间,集中学生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注意集中,大脑中只有—个兴奋中心,并且兴奋中心有稳定的节奏。对儿童的研究表明:7~l0岁儿童连续注意约在2o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为25分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连续注意的最佳时间,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习高效的实现。
  (三)明确教学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1.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抓住教学切入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开头,应当突兀有新意,出人意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很好地进入课文。一堂课的开头,是随便不得的,所以,要避免思维耗散,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可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新颖的刺激,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将注意力集中过来。
  2.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的注意,突出形象感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许多教师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进行表演,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思想乃至艺术性的学习、品味、体会都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叙事类文章都有较丰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理解、把握起来并不太难,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语文教师其实并不缺乏引发学生注意力的形式,只不过是要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多改改花样,多变变口味,一切为了学生而设计,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看待学生。换一种姿态教语文,教师会发现学生是多么喜欢语文,在他们心里,语文是多么新奇、多么充满诗情画意、多么富有人情味的一门学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教师睿智的开启下,学生会对语文永远保持最浓厚的兴趣,对语文给予最强烈的关注。
  3.利用媒体工具,激起无意注意
  无数事实证明,运用形象化的教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催化知识的巩固与吸收。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教育教学的投入也相应加大,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被广大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合理地运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浓厚的语文氛围、更动人的情感震撼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篇很好的文章,无不是思想感情及语言艺术融为一体的典范。有时,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的,所以,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充分领悟文章所传达出来的美。
  4.设计操作性强的练习,使学生保持稳定注意
  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把注意客体变为活动对象,能够使人保持稳定的注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明确目标是唤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许多有志者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积极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越具体,任务越明确,越有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不停给予评价,维持注意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两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就是指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核对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合适,分析、概括得是否正确等,同时有利于调动对学生知识的反馈和总结。例如,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运用,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教学和评价来检查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听课注意力的延伸和巩固。
  当然,培养小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使其日臻成熟。总的说来,运用注意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使教学各环节科学化、条理化、趣味化,就能够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拓宽语文视野,催化对知识的巩固与吸收,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有效导引下,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实现更高效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