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补送丧事礼金的。
农村随份子习俗,最后在保留着最多传统结婚礼俗的农村地区,这里的送礼风就更有一番特色。村里的小伙娶亲了,可能邀请全村的每户都派一个代表来吃流水席。
有点像个农村版的”Party”,所以很多人就谈不上给红包了,就算给,给20、50的不嫌少,给100也不算多,不过淳朴的乡亲们大多会送来一些自制的礼品,比如腊肉、自家酿的酒等,大家借新人的好事。同乐一番。
扩展资料:
随着随礼的次数增多,人们感到随礼不是在增进友谊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着什么。今天你办满月,明天我过生日,今天你结婚,明天我再嫁……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频繁吃着“自助餐”,自己花钱吃自己的饭。
互相浪费了金钱,主客双方都不愿意这样,但碍于“狗屁面子”,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就此随礼性质也变了味道。然而随礼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迹象,有的地方随礼现象严重到把半个月薪水都随出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随礼
一般而言是不可以补送丧事礼金的。道理很简单,人家丧事已料理完毕了,你给人家送丧礼这不等于希望还有下一个吗?补送人家也不会接受的。
农村俗语“过寿不给烟,丧事不后补”,这些随礼的讲究你了解吗
生活在农村是件很幸福的事,这里有着美轮美奂的山川景色,有着清新洁净的自然空气,还住了很多朴实热情的农民朋友。农民的生活方式特别简单,忙了就背上锄头下地干活,闲了就几个人聚在一块聊天,大到宇宙万物小到家长里短,都可能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村里老人在聊天的时候,就会经常说些俗语老话,听上去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想必就是俗语的魅力所在吧,以下这几个你们听过吗?
一,一代亲,二代远,三代四代不相连
第一代人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关系肯定最亲密的。相比之下,第二代的关系就有点疏远了,但是由于父母的关系还在,所以他们有事没事也会多联系。不过到了第三代第四代,这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长辈之间的联系都少了,更别说小辈之间的联系了,所以就有了三代四代不相连这么一说。
二,无钱莫入众,言轻莫劝人
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它说的是人在没钱的时候,不要入群以免被别人看低,为了不必要的尴尬和难堪,没钱的时候尽量不要入群。同样的道理,说话没有影响力的人,也不要强行去劝别人了,你的一言一行本来就很轻微,如要硬要逞能劝人的话,不仅会被别人直接无视,甚至还会被他人所嘲讽。
三,过寿不给烟,丧事不后补
以前农民的生活条件很一般,过生日随便吃个鸡蛋就行了,根本没有过大寿的概念。但是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给老人们过大寿也就开始流行了。既然是给老人过大寿,送礼的亲朋好友肯定很多,而大家送礼时也一定要记住,送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给烟,因为很多老人认为烟的谐音不吉利,有着咽气的意思。所以送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说说“丧事不后补”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在农村办丧事,很多人都会随点礼表示心意,但如果你把随礼的事给忘了,或者是因为什么事情给耽搁了,死者下葬以后你才想起这件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再去补这个丧事的礼钱了。因为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再去补礼钱的话让其家人想起往事,难免会再度伤心流泪。这是一个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丧不后补”
办丧事是件大事,存在着诸多规矩,因此送礼也不能那么随意,尤其是时间节点得注意。一般情况下,遇到结婚、国寿,我们还可以事后再补上礼金,主人家也不会在意这些,但丧事可不行。
老一辈人认为这么做,一来有违规矩,失了礼节不说还容易得罪人。其次丧事对于主人家来说是件悲痛的事情,事后再补上礼金,则不免会让其再度陷入到伤心之中。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很少有人会在礼金方面得罪人。总的来说,这几点放在今天也仍旧在理,大家在随份子钱时不妨参考以下老祖宗的观点,礼金是小,切勿失了礼节。
礼钱过后不能补,丧事出份子不能落后,办丧事一般是三天,如果三天内因不知情,没有到场,这个份子就不要随了。依照习俗,丧事份子钱是没有后补的。等别人办完丧事才去随份子钱,会让丧主觉得你是在诅咒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家的丧事都已经过了,你还随份子钱,这不是明摆着诅咒人家还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吗?
绝对不可以补,红事可以补,白事绝对不可以,因为人家父亲去世,你没有到场,你们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如果你想缓和关系,以后他家有事的时候,你多帮忙,多出力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补礼金
朋友的父亲去世,你没有赶到事情过了一个多月了,丧事以后是可以补礼金的,虽然这个做法不常见,也不太妥当,但确实有客观原因,也不是你能左右的,相信朋友也能够理解你的用心,所以没有必要太过于纠结,无论礼金多少都是表达你对朋友和他去世父亲的一种爱。能够看出你是一个特别懂事且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