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最根本保健措施是了解引起自己过敏性的物质,即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它。
当症状主要发生在户外:应尽可能限制户外活动,尤其是接触花草或者腐烂的树叶,以及柳絮和法桐上果毛,外出时可以带口罩,或者可以到过敏原较少的海滨。
当症状主要发生在室内: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生活细节,减少过敏反应的生活细节
引起过敏症状的物质称做过敏原,在户外(一般为季节性过敏原)和户内(一般为常年性过敏原)均可被发现。以下10点可以帮助您减少这类过敏原。另外还还要注意减少霉菌和霉变的发生,由于蟑螂的排泄物和动物的皮屑都是最常见的过敏原,因此你还要注意消除蟑螂,并处理好宠物及小动物。
生活细节:
1.在花粉或者灰尘较多的季节,关闭汽车或者房间的窗户;
2.移去过敏源,包括宠物,烟,甚至可疑的花草或者家具;
3.使用有空气清洁过滤功能的空调,以去除花粉(但可能无法过滤灰尘);
4.可以使用温度调节器来减少室内的湿度,最好使空气湿度降到50%以下。
5.修理潮湿的地下室,通气口和浴室,并应该去除室内或者阳台上的花草;
6.持室内清洁无尘以减少过敏原,可利用吸尘器经常打扫卫生);
7.卧室内使用无致敏作用的床单及被褥,如使用密闭良好的床垫及枕头,及柔韧性较好的床单和枕巾等,并每周用热水清洗床单枕巾;并注意不要在户外晒被和床单,因为霉菌和花粉可以粘到被子上;
8.用木板,地砖等代替地毯,尤其是固定于地板上的地毯更应去除。并不要种植需要不断浇水的花草,因为潮湿的土壤有利于霉菌的生长。
9.收拾好你的小物件,如书籍,录音盒,CD,光盘以及长毛动物玩具等,这些物品都极易沾上灰尘,从而引起过敏。
10.不要为减轻症状服用超量的药物;如果有反酸哎气可注意睡前勿进食及枕头垫高,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酸药。
二.控制室内霉菌和霉变的发生;霉菌可以释放孢子从而引起过敏症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角落,尤其是湿润的环境中,如地下室及卫生间,一般霉菌的来源包括家用湿化器,浴缸,湿毛毯,淋浴房,花草,旧报纸,垃圾箱等,
1、用漂白粉清洁,用漂白粉或者其它清洁剂清洗上述卫生间及垃圾箱。
2、如果衣物发生霉变要尽早扔掉,或者酌情处理,去除霉菌。
3、保持干燥,地毯应注意防止潮湿,并保持书籍,报纸和衣物的干燥通风,食物也应合理保存,防止霉变。
4、房间和阳台上最好不要有经常需要浇水的喜阴类植物,潮湿的土壤里可能隐藏着大量的霉菌。
5、彻底杀灭蟑螂等害虫;蟑螂已经存在超过3亿年,大部分生长在温暖和湿热的环境中,并在办公室,家庭房间内普遍存在,蟑螂不只是一种别人讨厌的家伙,而且其排泄物中的蛋白是引起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重要物质,尤其是生活在拥挤房间和城市的儿童。
6、远离宠物。
过敏性鼻炎病人最好不接触及喂养宠物,与一般的认识相反,动物的毛发多不会引起过敏,而动物的皮屑,唾液及尿中的蛋白质则容易引起过敏性症状,这时不可见的蛋白质可以通过空气进入人的眼睛或者肺部和鼻腔。一只猫或者狗每周可以产生大量的过敏性物质,由于猫类和犬类都能产生皮屑,所以:
①对过敏性患者,最好的办法是不接触,或者接触的时间尽可能少。
②如果一定要养宠物,最好先花一些时间和别的小动物在一起,确定对它有无过敏反应,或者喂养无皮毛的动物,如海龟,鱼类等。
③定期给动物清洁,可以请无过敏性疾病的人代为洗澡。
④清洗动物的笼子。动物的笼子内即使在动物搬出后数月都可以存在过敏原。
常用药物:
1.抗组织胺类
扑尔敏口服,4毫克日3次口服。也可口服赛庚啶、息斯敏等药。
2.类固醇激素
强的松5毫克日3次口服。此药久服可产生水、盐、糖、蛋白质代谢紊乱,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外用滴鼻药
1%麻黄素滴鼻液与0.5%可的松眼药水滴鼻。
药物治疗可减轻对过敏原的反应并抑制炎性反应,但药物治疗一般不要超过7天,长期使用会引起药物性鼻炎,令病情更为复杂。另一种在临床上使用的激光和微波治疗,是通过高温烧灼鼻甲和黏膜组织,对鼻甲表面黏膜损伤大,对鼻黏膜正常功能有一定影响,术后反应较重。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应用内窥镜下等离子低温消融术,选择性地进行筛前神经、翼管神经阻断术,降低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消除过敏区域神经对外界各种刺激,如气候、灰尘、花粉等的敏感性,过敏性鼻炎就可以自然而愈,不易复发。
鼻炎和咽炎一样,在现在人群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也很纠结和漫长。今天要谈的就是中医如何治疗鼻炎。
专家表示,过敏性鼻炎和很多因素有关,发病原因也错综复杂。包括遗传因素、自身抵抗力的强弱、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以及环境、饮食、职业、药物等,均可能是导致过敏性鼻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近年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越发达地区发病率越高,因此医学界认为这种病和工业化程度加深、环境污染等都有一定关系。
置之不理当心变哮喘
虽然过敏性鼻炎发作时让人非常痛苦,但很多患者都习以为常,认为“小病要不了命”,吃药又担心副作用,所以多数都选择当“忍者”,得过且过。殊不知,过敏性鼻炎久拖不治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而且还可能引发支气管哮喘,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具有相同的诱发因素(过敏原),属于同一气道的同一疾病,只是表现的部位不一样。如果得了过敏性鼻炎不积极治疗,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将在发病数年后发展为过敏性哮喘。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其实已经发展成为了哮喘,自己却不知道。有关数据表明,哮喘病人中约有80%同时合并过敏性鼻炎,而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有30%同时合并哮喘。所以,如果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除了鼻塞、流鼻涕、打喷嚏以外,还经常出现咳嗽、胸闷、气促的感觉,此时就要小心可能已经发展成了哮喘,应及时就诊。
得了过敏性鼻炎,许多患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抵抗力太差了,需要加强锻炼,专家却表示:没那么简单!
从症状上看,过敏性鼻炎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过敏原反应过度的一种表现,所以并非是抵抗力差这么简单。中医一般认为,过敏性鼻炎是人体整体失衡的结果。
应对过敏性鼻炎,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先要查明过敏原,了解自己对什么东西过敏,然后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例如,在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一定要戴口罩;保持室内卫生,防止尘螨、真菌生长繁殖,不饲养宠物等。
除此之外,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更讲究从调理体质入手,通过恢复人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门诊中,大多数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往往和体质虚寒有关,如肺气虚寒、肺脾气虚、脾肾阳虚等。这类患者除了鼻部不适外,还多伴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溏稀、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等症状。此外,还有一些患者的过敏性鼻炎和肺热有关,常表现为咳嗽、吐黄痰、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等。”
据大夫介绍,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通过口服汤药帮助其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一般来说,只要用药得当可以迅速改善症状,坚持治疗可以减少减轻发病次数和程度。
过敏性鼻炎如何根治?鼻子塞、流鼻涕、打喷嚏、鼻子痒,究竟是普通感冒还是得了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需不需要治疗?如何规范治疗?怎么才能减少发作?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而诱发的多因素疾病。过敏性鼻炎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于所有年龄段。
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
1.喷嚏: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每次多于3个,多在晨起或者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立刻发作。
2.清涕: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
3.鼻塞:间歇或持续,单侧或双侧,轻重程度不一。
4.鼻痒:大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痒、耳痒和咽痒。
5.检查:尖鼻粘膜苍白、双下甲水肿,总鼻道及鼻底可见清涕或黏涕。
延伸阅读:过敏性鼻炎食疗调理
一、肾虚型
1.鳝鱼煲猪肾:黄鳝250克(切段),猪肾100克,同煲熟,调味食用。
2.苁蓉金英羊肉粥:肉苁蓉15克,金英子15克,精羊肉100克,粳米100克,细盐少许,葱白2根,生姜3片。先将肉苁蓉、金英子水煎去渣取汁,入羊肉、粳米同煮粥,待熟时,入盐、生姜、葱白稍煮即可。
3.菟丝细辛粥:菟丝子15克,细辛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将菟丝子洗净后捣碎和细辛水煎去渣取汁,入米煮粥,粥熟时加白糖即可。
二、风寒型
1.葱白红枣鸡肉粥:红枣10枚(去核),葱白5茎,鸡肉连骨100克,芫荽10克,生姜1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鸡肉、生姜、红枣先煮粥,粥成再加入葱白、芫荽,调味服用,每日1次。
2.神仙粥:生姜6克,连须葱白6根,糯米60克,米醋10毫升,先将糯米洗后与生姜同煮,粥将熟时放人葱白,最后入米醋,稍煮即可食。
三、风热型
1. 取桑叶9克,菊花18克,甜杏仁9克,粳米60克。将前二味药煎水去渣,加甜杏仁、粳米煮粥食之。每日一剂,连服数剂。
八、过敏性鼻炎的日常护理:
生活细节方面,参考如下
在花粉或者灰尘较多的季节,关闭汽车或者房间的窗户。
移去过敏源,包括宠物,烟,甚至可疑的花草或者家具。
使用有空气清洁过滤功能的空调,定期清洁滤尘网,以去除花粉、尘螨。
可以使用湿度调节器来减少室内的湿度,最好使空气湿度降到50%以下。
修理潮湿的地下室、通气口和浴室,并应该去除室内或者阳台上的花草。
保持室内清洁无尘以减少过敏原。
卧室内使用无致敏作用的床单及被褥,如使用密闭良好的床垫及枕头,及柔韧性较好的床单和枕巾等,并每周用热水(58℃以上)清洗床单枕巾;并注意不要在户外晒被和床单,因为霉菌和花粉可以粘到被子上。
用木板,地砖等代替地毯,尤其是固定于地板上的地毯更应去除。
并不要种植需要不断浇水的花草,因为潮湿的土壤有利于霉菌的生长。
收拾好你的小物件,如书籍,录音盒,CD,光盘以及长毛动物玩具等,这些物品都极易沾上灰尘,从而引起过敏。
注意鼻腔清洁,经常用生理性海洋水清洗鼻腔。
加强室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过敏性鼻炎很烦人,如何避免反复发作,日常养成戴口罩的好习惯,经常按揉迎香穴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