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会,应为只有身份证号和一些其他信息是干不了什么事的。但他有可能那你的信息造假身份证,你最好把微信的聊天记录保存下来,日后如果发生什么好歹有个证据。毕竟现在的电子诈骗太多了。
没什么卵用,身份证的打印件和复印件都没什么用,别人不可能用这些来办坏事的,但是身份证毕竟包含自己的隐私,建议妥善保管。
上海网警在“澎湃问吧“的答疑还在继续哦!大家热情高涨,对我们提了好多问题!蜀黍选择了大家集中提问的问题来解答!
关于网络诈骗,看看别人都在问什么?(二)
揭开网警的神秘面纱~
1、网警需要哪些技能,职业发展前景如何?
2、您好,我想知道您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是信息安全吗?我很喜欢这个行业,希望您能指点指点。
3、是不是只有学计算机专业才有机会成为网警?
4、请问您是警校毕业的吗?还是其他大学计算机专业的?
答:谢谢大家对网警的关注,网警是一个综合业务警种,各方面人才都能找到自己发挥特长的岗位,当然如果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法律等专业基础更好。现今是信息化时代,网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职业发展值得期待,欢迎有志青年加入网警大家庭。
我本人是海军转业的,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知识是后来自学的,现今是信息化时代,喜欢就认真学吧,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祝愿大家学有所成。
关于网络诈骗,大家需提高警惕
1、您好瞿工,前段时间我遇到电信诈骗,报警都没用,投诉无门,请问普通市民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2、您好,请问像网络上小额诈骗报警有用吗,现在犯罪分子都在互联网上找假身份证来注册,诈骗三百两百的是不是很难追查了?
答 :你好,一旦发现自己被骗了,请第一时间保留好支付宝账号信息、网络交易信息、聊天记录等重要信息,第一时间联系拨打支付宝客服热线,对账户进行紧急冻结,并及时到公安机关报案,为警方提供有力的证据,以便公安机关受理后能够进一步的开展调查工作。网友、市民朋友们一旦受到不法侵害,无论金额大小,一定要及时报案!对于涉案金额较少的案件,公安机关受理后会通过串并同类案件开展集中侦破和打击。
关于网络谣言,大家充满疑问
现在整个国内互联网上,随处可见不经大脑就发布和传播的假新闻和谣言,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 :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管是编造还是转发,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作为网民在不造谣的同时,对没有明确信息源的惊人之语,公信力不实的内幕消息,谨思明辩,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只有人人做到这些,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谣言才会真正失去扩散和传播的土壤。
大家都很关心个人信息安全
1、用微信把身份证正反面的照片发给别人会有什么问题吗?
2、您好,我也是自小父母离异,所以特别想靠自己挣点钱,我看好多同学都刷单,我也想试试,然后对方骗走了我的手持身份证件照,时候想想特别怕,请问人家会用手持身份证件照干什么呢?会不会用来网络借贷什么的?我该做些什么呢?
答 : 近年来随着网购海淘、网上求职等网上生活方式日趋多样,不少网站都需要用户上载身份证照片、甚至手持身份证照片用以验证个人信息。警方建议市民应当谨慎选择保护个人信息,必要时应通过在照片上加注“仅供某某用于某某”等字样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滥用。一般来说,只有身份证的信息泄露,银行卡或密码等没有泄露的话,是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的,以后还是要提高防范意识。
网络招工诈骗,大家需要提高警惕
本人近日,在58同城上看到工厂的高额招聘信息,到苏州后发现是非法中介,要欺骗你缴纳许多费用(没有手机证据),但实际没有安排约定的工作,打电话报警估计很难维权,我还怎么办???
答 :首先请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相关材料到属地公安机关报案。另外,在网上求职时牢记三个谨慎。
第一、谨慎辨别招聘信息。查清招聘单位的电话和详细地址;
第二、谨慎提防招聘陷阱。对于门槛低而待遇高的情况要提高警惕;
第三、谨慎对待收费情况。对于以各种理由收取求职者费用等情况要提高警惕。
报案之后,怎么了解后续?
警官您好,报案以后网警处理,如何知晓案件的动态?
答 :报警人至公安机关报案后会拿到一张接报回执单,事后可根据接报回执单编号向受理报案的公安机关查询所报案件的进展情况,也可以通过市公安局网上政务大厅进行查询。
关于法律依据,大家也有疑惑
诈骗是重罪吗?量罪定刑有何标准?中国刑罚能有效预防诈骗犯罪吗?
答 :诈骗罪根据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的多少予以定罪量刑,最低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量罪定刑标准: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预防犯罪,针对我国《刑法》中对诈骗罪的刑罚是否有效预防诈骗犯罪,不能一概而论。从两方面讲,一是我国《刑法》中对诈骗罪的刑罚是通过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和改造,以防止其重新犯罪;二是通过刑罚警诫有犯罪企图的不法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以及教育广大社会成员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