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学习”课堂调研汇总问题及对策
实施“分组学习”以来,我校课堂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9年2月,我们再次对“分组学习”课堂深入调研一周,通过研讨汇总了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一些学生的原因,但有一些也在教师层面。为了更好地推动“分组学习”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老师们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现把一些共性问题呈现出来,以下所列问题,必须逐一解决,在今后的推门听课中,若发现对以下突出问题不落实整改的课堂,一律计入教学考核的低等次,望所有老师参照落实
问题1:对“分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理念理解不到位 对策:我校实施的是“分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分组教学”。前者“分组”是“学生”分组,“学习”是“学生”这一主体落实学习,即“分组”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更是学生;后者是给学生分组之后老师来讲授。所以,老师们必须区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教师对分组学习解读到位,学生才会活动到位,才能乐于参与、积极参与。
问题2:学习目标制定欠合理,有的课堂甚至不出示学习目标 对策:学生应有知标权,必须要出示学习目标,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测评性,真正达到全面、具体、明确,三维目标要具有新课程要求的可量化词语,如“理解、掌握、识记”等叙述,也可以将学习目标中的“让学生····· ,使学生·····”,改为“会···· ,能·····,”等。
问题3:缺少有针对性的(适合于分组学习的)任务驱动,小组长的协调管理作用发挥不到位,组内分工不明确,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效率差,优生霸占课堂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策:教师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适合于分组学习的)任务驱动;分组就意味着任务的分工,所以任务驱动必须体现以下三点:①组内有分工②做到可调控(教师调控、组长调控)③组内活动有序。由于分工不合理不到位,部分课堂仍然出现课堂上优生唱独角戏且老师不加调控制止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分组学习”要求不但要具体,而且要一次到位。这些指令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体现在学案上),也可以投影出来。让学生明确“分组学习”过程中如何自主学习,例如:是“读、听、写”还是“议”?要不要交流讨论?如果交流讨论,小组长怎么协调管理?为分组展示做什么准备?是否需要归纳总结?小组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4:对“分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解和落实不到位,有的教师对分组学习的整个教学环节掌握的不深不透,甚至一知半解,不会操作完整的分组学习课堂,操作自由化
对策:必须认真学习、遵循和完善“分组学习”的模式(详见原来下发的学习资料),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更适合和体现学科特点,并将这一模式贯彻落实到位。
问题5:课堂上提问、检查、展示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分组学习”的内涵
对策:有的课堂要么全部集体回答、要么单调将,要么单独抢答。学生展示、回答时,个体行为突出,根本体现不出小组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成果,只代表个人意愿。培养学生在展示、回答时,使用“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我们组认为···”;“通过分工,我们组决定由···来回答(展示)···”等语言,充分体现分组的意识。
问题6:课堂上评价不到位,缺少评价,甚至几乎没有评价,奖励方式、计分方式不合适不科学、不公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时间浪费过多,让评价成了课堂的主角,冲淡了学习的过程
对策:建立健全适合于“分组学习”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适合于组内的多元的评价机制和考评量表;加强评价的激励作用,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表扬,奖励小红旗、小星星,戴荣誉帽··· ;评价不应成为师生在课堂上争执的焦点,评价要简洁明了。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的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分组学习的积极性。既要评价学习成果展示的正误,更要对学生的分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如把某个小组表现较好的分工、合作、探究、学习(听、说、读、写)的态度、方式等,进行评价,让其他小组都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所在。
问题7:板书不系统、不条理、不规范,甚至无板书
对策:任何媒体在课堂上的呈现只是辅助于教学的手段之一,课堂教学离不开规范、条理的板书,必须把重难点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出来。
问题8:课前准备不到位,备课粗放,教材挖掘不到位
对策:我们的备课要在充分利用公案的基础上,要求以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案(教案)要重点设计学习目标,怎么分配学习任务?下达怎样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问题?要求小组怎样分工、协作?如何指导小组的学习?如何点评小组学习?要总结哪些内容?设计哪些达标练习题?练习检测的方式有哪些?等等。
教师备课把上课的过程和思路显现出来,一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活动的形式,反映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二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问题9:课堂随意,课堂效率低,目标不能达成
对策: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还有学生的预习),备课粗放,教材挖掘不到位,没有对各环节进行时间的预设,没有对学生分组学习进行预设,所以导致当堂该完成的目标没有达成,课堂效率低下。有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学生的当堂知识达标率不高,只注重了学生的听、说、展、演,忽视了学生的写会,应该动笔记录书写的任务没有完成;有的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前紧后松,有头无尾,下课铃一响,任务没完成就匆匆下课。
“分组学习”的效率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知识的达标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时间的利用情况。知识目标要有90%以上的学生当堂达成;通过分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和展示;课上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不让小组学习活动停滞,把40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问题10:课堂上,教师、学生的声音不洪亮,缺少激情;教态不严谨
对策:教师表情呆板,不使用普通话,声音不洪亮、说得不清楚,听得不明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对学生的锻炼。所以,要求教师上课要使用普通话,要有激情(哪怕是一点点),同时带动、要求学生回答、讲解、展示做到声音洪亮、清楚、干脆。要及时制止学生有气无力的现象,作出示范,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
教态不严谨表现为部分老师上课时,手插在裤袋内,逛来逛去,或者双手抱臂,给人玩世不恭的印象;教师两臂撑在讲桌上,低头看书本,不与学生交流等,必须加以改正。
问题11:教师不了解各小组学习、管理的情况,更不参与各小组的学习,教师处于被动的状态
对策:许多老师课上经常问的一句话是:“各组学完了吗?讨论完了吗?哪几个组学习完成了?”,然后再大声地把举手的小组“一、
二、三、四”地数一遍,浪费了课上的宝贵时间。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问,这样显得老师完全置身于课堂之外,是把自己对学生的不了解外显出来。
提出学习任务之后,老师应当俯下身子,以朋友的姿态融入学生的分组学习中去,巡视、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明查小组的管理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随时调控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改进小组的管理,杜绝学生的伪学习、假讨论,保证分组学习的时间充分而不浪费,达到学习的高效率。
问题12:部分小组学习积极投入,其他小组散漫,整体参与学习程度不够,具体表现是某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学生心不在焉或是等靠
对策:当一个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必须给其他小组提出学习要求:例如要面对面地倾听、随时记录知识要点,准备本组展示和评价,准备对其他小组补充、拓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