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形下,个体总是想看到自己的长处(need for positive self-regard),因而会尽力去表现以维持正向的自我评价。但在一些威胁到个体自我评价的情境里,个体不能确定自己能否获得成功,因而为了避免可能的失败对自我价值感的损害,往往会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策略。所谓自我设限就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1]。因为人们常常宁愿因为懒惰而失败而不愿因为愚笨而失败。当自我设限者预期事情可能会失败时,就故意在其前进的道路上找寻、声称或创造某种看起来有说服性的障碍。若结果是失败,则将之归因于自设的障碍,从而避免去直面失败的真正原因--能力不足,达到自我保护(self-protection)的目的。换言之,自我设限行为使个体即使失败也依然心安理得,因为“良好”的自我形象并未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虽然自我设限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降低事情成功的概率,但并不意味着结果注定失败。若结果为成功,则可据此吹嘘,因为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获得了成功,从而达到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的目的。当然,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可能是产生自我设限行为的动机之一。总之,自我设限行为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自我提升或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
虽然自我设限行为具有暂时维护自我价值感的短期利益,但某些自我设限行为常常会影响自我设限者成功的机会,还有可能使其人格受到污辱。更严重的是,长期地自我设限,会使自我设限者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最终必定损害其自我价值感。一般来说,自我设限行为并非一种良好的应对威胁性情境的策略,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策略,维持的是一种对未来虚幻的个人控制感。然而,自我设限却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因而对自我设限行为的研究已成为自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极限,就是你想象中的底线。
道德,原则,等等。
并不是每个人能到达到或者知道,因为人的潜力无限,未知的还很多。
每个人被挖掘的潜力很大。
觉得到底了,就再坚持,再坚持,那么难都过来了,就这一下下了。心里自我的感觉很重要。
意思就是说:烙不出比锅大的饼子。我们做出的事情不会大出我们思想。就是说不要轻易说不可能。这要的话就把自己限制在我们认为可能的圈子里了。如何突破呢,有句话叫做:敢想敢做。这就是答案。
简单点说就是把本来可能的变不可能了也就是你心里设限了。突破它的话,加强自身心理的建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