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教师热情地和孩子们问好,和孩子们一起作课前准备,课桌上只摆放哪些与学习有关的用具;告诉孩子们课堂发言要大胆,争取一切机会,教孩子们要自信,把一只小手当作一棵出类拔萃的大树,举得高高的,引人注目,引起老师的注意;给孩子们介绍如何做一位聪明的孩子,善于思考,倾听他人发言,尊重别人,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猜测今天的学习内容,说说怎么知道的,让孩子们明白收集信息的途径;让孩子唱一唱自己喜欢的歌把心情调到最愉悦的状态……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更容易接受事物。在交流中,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在风趣幽默的谈话中拉近师生的距离,亲近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温馨而自然,同时,老师耐心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养成教育于情于理,无形而有形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无痕,润物细无声。孩子因喜爱老师而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善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凝聚课堂气氛,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理论知识的桥梁,教师应搭建好这座桥梁,让学生主动渴望走向桥梁的另一端。
三、开展游戏,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学前班转上来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课上,为了巩固认币,我设计了一个拿币的游戏。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别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有的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听了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我激动不已,深深地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切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兴趣。同一件商品,不同的付钱方法。经验在这里丰富,思维在这儿拓展。
四、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胆提问、质疑、创新的机会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亲进数学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这是我们各位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时时注意的一点。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总之,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1、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挖掘学生积极感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3、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4、教学相长,互教互学,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