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里对‘任子’和‘九品中正制’的解释是什么?拜托各位了 3Q

2024-11-28 09:02:4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任子 任子制即是荫官的办法,秦汉之任子制应是沿袭古代世袭其职的制度转变而来。 汉制,父兄二千石以上其子得为郎,或为位秩与此相类的太子洗马、庶子、舍人之类的官。 西汉时,董仲舒与王吉都已洞知任子制的毛病,哀帝时除之,东汉又复盛行,曾资生认为:“这种制度造成官僚家族,所以在东汉时代,所谓‘阀阅’、‘宦门’、‘世族’均已形成,不过经魏晋而更进于典型的阶段而已。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 但到了到西晋时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现,此制终被废除。

回答2:

汉代高官子弟凭借父兄而得官的制度。高级官吏所享有的这一特权,明确地规定在法律条文中。西汉有《任子令》,令文说官秩在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不问其子弟德才如何,都可获得任其子弟为官的资格。除任子弟外,有时也可任孙、侄等亲属。任子弟的人数一般为一至二人,但也有不受限制的,如西汉时史丹的九子都以父任而得官。 西汉后期,一些有识之士已觉察到任子制的许多弊端,如宣帝时王吉指出,当时高官子弟,都骄傲而不通古今;他呼吁应该用人唯贤,取消任子令。哀帝即位,曾一度下诏废止任子令,但因任子是官僚制度的必然产物,所以根本无法铲除。从新莽到东汉,它一直成为不可动摇的定制。以公卿、校尉、尚书子弟一人为郎、舍人,还正式见于安帝所颁发的诏令。由于外戚、宦官得势,任子制更加泛滥,尤其是东汉晚期,宦官子弟被任为官的,遍布各州郡,为民蠹害。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