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艺术:如何管理好企业的“兵头将尾”?
在一个单位里,处于基层的领导者(如支局长、所长、组长等)常被人们称为兵头将尾。他们是一线干部职工的直接领导和单位上层领导的重要助手,是带领干部职工完成各项任务的一线指挥员和战斗员。一个单位各项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兵头将尾的作用发挥如何。因此,领导干部要想提高领导效率,推动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掌握管理兵头将尾的艺术,讲究一定的方法。
一、 奖惩与教育相结合。奖惩是强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对工作突出、业绩显著、管理优秀的兵头将尾给予奖励,对出现管理失职、业绩低落、违章违纪等问题的兵头将尾给予惩罚,这是对基层领导者管理工作中的通用做法,也是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如果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教育工作,就不能确立是非标准,更谈不上高效管理。所以,奖惩与教育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对兵头将尾的管理,应当以教育为主,奖惩为辅。要教育基层领导者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提升“爱岗敬业、勤奋奉献”的职业情操。要通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坚强有力、持续不断的教育工作,引导兵头将尾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上进心,自觉履行基层领导者职责,积极创造优等工作。在抓好教育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可起到更好的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二、加压与放权相结合。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行业推行了基层目标管理责任制或承包经营责任制,这对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减轻上层管理压力是十分有利的。许多单位实行基层目标管理责任制或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兵头将尾的职责增多了,担子加重了,压力也加大了,但与此相应的权力却几乎没有增加。对基层领导者管得过死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状况对基层领导者履行职责是非常不利的。为了便于基层领导者履行职责,挑起重担,单位在给兵头将尾压担子的同时,要相应地给他们放权,让他们充分行使相应权力,理直气壮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报酬与“报情”相结合。薪酬与感情,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两味良药。提高管理兵头将尾艺术的出发点,就是要把基层领导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过去许多单位为了调动干部职工尤其是基层领导者的积极性,总是在如何“以酬报人”方面下功夫,很少在“以情报人”方面想办法。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给干部职工的薪酬支出是有限的,而人对薪酬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因此“以酬报人”的路子往往越走越窄。
其实,人是最重感情的。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的兵头将尾们尤其如此。他们对金钱、物质的要求不高,对感情却十分看重,“只要待我三分好,头颅给你当凳坐”,这是许多基层领导者的真情表达。因此,在对兵头将尾管理的问题上,除了要重视报酬之外,还要重视“报情”,加大感情投资,加强感情交流,多联系、多了解、多尊重、多关心、多帮助基层领导者,多在“以情励人”方面想办法、做工作。在党和国家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将“报情”与报酬同时使用,管理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责任编辑:更新 来源: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怎样管理企业?从全局入手给出解决方案】
任何一家企业只要在生存发展,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但是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而且有决心和信心改变它、战胜它。
公司要想真正全面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轨道,还是需要一段相当长期的努力,这一点务必使大家头脑清楚,要靠长年累月的积累,特别是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轻易改变。如果以大跃进的方式去搞企业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残局。这是相当可怕可悲的,科学管理来不得半点虚假。
转变经营思路,由以自我为圆心的4P营销模式转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4C营销模式,全面贴近客户,全面理解客户,全面服务客户,让客户从全面满意到全面信赖!否则没有客户的认可,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也没法产生经济效益。
老板也有一定的发展眼光和远大理想,很迫切和希望把企业做大、做强,但是老板也明显地意识到现阶段曝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企业飞速增长的瓶颈,为了寻求突破,找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深入调研,发现公司存在不少问题,具体问题详见后面分析,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不是某一个环节,某一个点的问题,而是整个运作系统出现障碍问题,必须从全局、整体方面入手考虑给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正本清源。
管理越简单越有效才越完美
在前不久召开的“黄山国际人力资源高峰论坛”上,美国欧西泰纳(OCTANNER)公司副总裁、高级人力资源专家克拉克·坎贝尔讲了一堂题为“ONE PAGE PROJET MAGANER”(一页项目经理)的课,它的核心意思实际上是在讲一个管理学上的道理:越简单,越容易执行;越容易执行,越有效;越有效,越完美。由于我是学企业管理的,所以我把它的内容统统翻译为“管理如何简单化”,管理如何用“一页纸”完成。
传统管理落后了
传统管理的特点,为层级结构所约束。通常企业由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一个金字塔状的结构。董事长和总裁位于金字塔顶,他们的指令通过一级一级的管理层,最终传达到执行者;基层的信息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最后到达最高决策者。然而,随着相互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上升,信息真实度递减,当下属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范围。而且越往高层,一个管理者所能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通常,基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5至20人,中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10人,高层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不超过7人。也就是说,如果完全执行层级管理,管理者地位越高,管理的人反而越少,信息的真实度和信息数量反而越少。这就可以解释,缘何管理者知道的东西反倒比普通员工少。
当一个组织的人数确定后,由于有效管理幅度的限制,就必须增加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在传统管理模式之下,当组织规模扩大,而管理幅度又有其极限时,管理层次就会逐步增加。那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员工人数可达几十万人,管理层次就更多了。据说IBM管理层最多时高达18层。
层级结构失效了
传统管理理论大多是围绕层级结构的组织特点提出的,如“管理之父”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条原则”就是如此。按照法约尔的理论,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不能越级请示汇报。这在传统理论中被奉为经典。但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经典管理理论,遇到了强大的挑战。如按照法约尔的理论,IBM最高决策者的指令,要通过18个管理层最后传递到最基层的执行者,不但时间缓慢,而且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扭曲可想而知。
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但在目前遇到了两方面的强大挑战,一是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企业管理层次已经多得难以有效运作;二是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有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这种变化:“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葛洛夫为此提出了“十倍速变化理论”。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快速应变,具备极强的适应性。而管理层次众多的层级结构所缺少恰恰是企业最需要的应变速度。克拉克。坎贝尔在讲课的时候,用了“一页纸”,也就是他的演讲题目——“ONE PAGE PROJET MAGANER”(一页项目经理)中提到的“一页纸”,说来说去,就是用最少的环节干最多的事情,管理者要亲自和大家沟通。尤其对于小公司或者一个项目组,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没必要利用人嘴,传来传去,难免出现纰漏。管理者直接下命令,中层管理者只负责实施。
虚拟扁平化时髦了
克拉克·坎贝尔认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得传统管理失效,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扁平化。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在因特网和电脑异地联网成为可能之后,极大地推动了扁平化管理。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公司有20个人分别开展两种业务,有一个总经理,两个副总经理,每个副总经理分管一种业务和几个人,按照传统分层管理,搞不好,总经理就管两个人(副总经理),而副总经理却管八、九个人。如果总经理只和副总经理沟通,久而久之,总经理就会被“架空”,管理倒是分层了,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副总经理一定要正派,而正派的人才其实是很难求的。
虚拟扁平化即在传统层级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不必通过管理层次逐级传递,从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计算机快速和“集群式”的方式传递指令,达到快速、准确发布指令的目的,避免因为正派与否的失真现象。也就是说,传统管理寄托于中层管理者的道德水平,而现代化管理仰仗计算机系统,一个文件发到所有员工的电子信箱里面,中层管理者想借高层管理者的嘴说自己的话,是不可能的了,避免了员工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不必要的误解,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管理速度,由此提高了他们的声望和地位的权威性。
虚拟扁平化最典型的案例子是微软的“数字神经系统”。微软的日常工作都在“数字神经系统”之上,数字可以告诉你许多故事,帮助你决策。微软的数字神经系统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它能让坏消息传得快,当公司的肌体任何地方出了问题,不会等一级一级汇报上来、等问题大到无法解决时才被决策者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