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什么意思

2024-12-29 08:43: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

为 之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口号,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学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这个口号又重新引导着广大考生正确对待升大学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引导青年通过不同途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种准备”,一种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

有人问,为什么要“两种准备”?“一种准备(上全日制大学)岂不更好”?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经过全日制大学培养,那是很好的,但是,那只能在普及全日制大学之后。当全日制大学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所有要求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只能“两种准备”。大家知道,一个国家能招收多少人上全日制大学,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同年龄的青年约一千五百万人,其中半数可达高中毕业。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满足青年升学的要求,两年来,高等学校不断增加了招生数量。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教育战线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考生多,录取人数相对比较少,将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这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在高等学校招生上的反映。即使今后几年高等学校招收人数大幅度增加,如每年招收一百万,上全日制大学的也仍然是少数,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只能通过自学或业余学习的途径继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两种准备”仍然是全体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单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看问题,“两种准备”的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但是,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它们则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据统计,为了培养一个脱产学习的全日制大学生,国家每年所用的经费,相当于四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的全部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上全日制大学,而从事工农业生产,才保证了少数人能够上全日制大学脱产学习。因此,从国家整体的利益出发,当前只能选拔少数人上全日制大学,多数人只能自学或业余学习。这两种途径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是统一的,即它们都可以使青年学得文化知识,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最近,鞍山钢铁公司采取择优的办法选拔工程师,无论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还是干部、工人,都可以报名应试。经过考试,共选拔了八百多名工程师,其中半数是靠自学达到大专毕业文化程度的工人。通过自学或业余学习而在文化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最近,我国正着手建立自学或业余学习的考核制度。可以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中国,通过自学或业余学习的途径,必定会涌现出大批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核心是学习目的问题。上大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不是目的,它们都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两种准备”,必须、也完全可以在“一颗红心”上统一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是青年的人生观在高考问题上的一个表现,而不单纯是考取与否的问题。所以,在高考中解决“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问题,树立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无论考取与否,对一个青年的成长,都是有重要影响的。只有树立为四化献身的革命理想,才能鼓舞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攀登文化科学高峰;学得了文化科学知识以后,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著名的语言文学工作者苏阿芒,一九五四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为了把祖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把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介绍到祖国来,他奋发自学,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二十一种外文,其中六种能看、听、写、说,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什么原因使苏阿芒产生了这样巨大的力量?他说,“青春是宝贵的。我觉得,要为祖国作贡献,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不应该虚度年华。”这再一次说明,重要的不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而是学习的目的。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只在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全部青春的革命理想,在学习中才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而达到光辉的顶峰。

参考资料:(原载《人民日报》1979年5月18日)

回答2:

“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种准备”,一种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核心是学习目的问题。

上大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不是目的,它们都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两种准备”,必须、也完全可以在“一颗红心”上统一起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是青年的人生观在高考问题上的一个表现,而不单纯是考取与否的问题。所以,在高考中解决“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问题,树立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无论考取与否,对一个青年的成长,都是有重要影响的。

只有树立为四化献身的革命理想,才能鼓舞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攀登文化科学高峰;学得了文化科学知识以后,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著名的语言文学工作者苏阿芒,一九五四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

但是,为了把祖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把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介绍到祖国来,他奋发自学,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二十一种外文,其中六种能看、听、写、说,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回答3:

  意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两手准备。多手准备。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你做任何事都要有两手准备,或者多手准备。越多准备考虑的越多越好。做任何事人一定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先用软的。软不不行。再来硬的你必须也要可以。就比如你目前还不能和他明着来。你可以派个内奸过去。同时你也要做好如果失败了,你就直接摊牌的准备。
  或者你也可以明的也来暗的也来。明的暗的一起来。只要你可以。一颗红心意思就是目的只有一个。但是要有两手准备

回答4: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口号,文化大革命前,曾经在应考青年中起过重要的教育作用。粉碎“四人帮”以后,高等学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这个口号又重新引导着广大考生正确对待升大学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引导青年通过不同途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一颗红心”,是指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两种准备”,一种是考上全日制大学;另一种,如果考不上,则坚持自学或业余学习。

有人问,为什么要“两种准备”?“一种准备(上全日制大学)岂不更好”?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经过全日制大学培养,那是很好的,但是,那只能在普及全日制大学之后。当全日制大学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所有要求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只能“两种准备”。大家知道,一个国家能招收多少人上全日制大学,是由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国同年龄的青年约一千五百万人,其中半数可达高中毕业。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满足青年升学的要求,两年来,高等学校不断增加了招生数量。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教育战线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考生多,录取人数相对比较少,将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这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在高等学校招生上的反映。即使今后几年高等学校招收人数大幅度增加,如每年招收一百万,上全日制大学的也仍然是少数,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只能通过自学或业余学习的途径继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两种准备”仍然是全体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单纯从个人得失的角度看问题,“两种准备”的结局是截然相反的。但是,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它们则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据统计,为了培养一个脱产学习的全日制大学生,国家每年所用的经费,相当于四个农村劳动力一年的全部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因为大多数人没有上全日制大学,而从事工农业生产,才保证了少数人能够上全日制大学脱产学习。因此,从国家整体的利益出发,当前只能选拔少数人上全日制大学,多数人只能自学或业余学习。这两种途径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是统一的,即它们都可以使青年学得文化知识,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最近,鞍山钢铁公司采取择优的办法选拔工程师,无论大、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还是干部、工人,都可以报名应试。经过考试,共选拔了八百多名工程师,其中半数是靠自学达到大专毕业文化程度的工人。通过自学或业余学习而在文化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最近,我国正着手建立自学或业余学习的考核制度。可以相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中国,通过自学或业余学习的途径,必定会涌现出大批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核心是学习目的问题。上大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不是目的,它们都只是手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两种准备”,必须、也完全可以在“一颗红心”上统一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是青年的人生观在高考问题上的一个表现,而不单纯是考取与否的问题。所以,在高考中解决“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问题,树立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攀登文化科学高峰的革命理想,无论考取与否,对一个青年的成长,都是有重要影响的。只有树立为四化献身的革命理想,才能鼓舞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攀登文化科学高峰;学得了文化科学知识以后,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著名的语言文学工作者苏阿芒,一九五四年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为了把祖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把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介绍到祖国来,他奋发自学,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二十一种外文,其中六种能看、听、写、说,并且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是什么原因使苏阿芒产生了这样巨大的力量?他说,“青春是宝贵的。我觉得,要为祖国作贡献,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不应该虚度年华。”这再一次说明,重要的不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而是学习的目的。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只在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全部青春的革命理想,在学习中才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才能在崎岖的小路上不断攀登,而达到光辉的顶峰。

回答5:

就是做什么事情,摆正心态,做两个方案,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