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问题

2024-12-28 09:58:0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C+V+M=商品的价值
其中C用于补偿生产损耗, V用于支付工资, M为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产生、资本增殖的规律。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特点和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价值增殖的角度看,雇佣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新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比他自身的劳动力的价值更大,为资本家提供了一个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要享用工人为他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攫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价值增殖运动中,维持、发展和扩大自身。K.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页)。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资本不断增殖的运动,表现为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休止的追逐。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另一种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生产还建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资本家主要是依靠延长工作日的办法去提高剥削程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机器生产普遍代替了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来实现的。个别资本家热衷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直接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刺激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导致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和各种商品单位价值量的普遍降低。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各种生活资料的低廉化而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缩短,在工作日不变、甚至在工作日缩短的条件下,剩余劳动时间反而延长了,一切部门的资本家都榨取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时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

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表现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许多经济规律同时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这些经济规律中,如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尽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广阔的作用范围,但是它们只是在某个方面或某些过程中起着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剩余价值规律则不同,它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的。

剩余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诸方面及其运动过程。资本的唯一生命冲动,就是价值增殖。资本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由获得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利润的多寡来决定的。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和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是各个剥削者集团占有并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资本主义地租等具体形式的过程。资本主义的消费过程,就生产消费来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属于生产过程,包含在生产过程内部。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占有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是在工厂内或工厂外进行,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为了继续生产剩余价值而提供劳动力。可见,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是服从于并服务于生产剩余价值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达到一定量为前提的。在行会手工业中,行东也雇佣帮工并对帮工有一定的剥削。但在小作坊中,帮工的数量很少,他主要仍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在市场扩大的刺激下,当雇工人数扩大到一定的程度,雇工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仅足以保证雇主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而且可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来不断扩大再生产,这时,作坊主就可以脱离劳动,成为依靠剥削剩余价值为生的资本家,手工业作坊也就变成资本主义工场了。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一方面是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不断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

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竭力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加,其结果,在一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在另一极则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同时,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则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生产的盲目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引起了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就表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之间为攫取剩余价值展开你死我活的竞争,资本主义竞争必然是大资本排挤和吞并中小资本,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样,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

垄断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没有改变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作用。但在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由于经济条件发生了某些变化,剩余价值规律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各部门商品价格的涨落,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规律表现为平均利润率规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垄断阻碍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垄断资本凭借其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攫取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同平均利润一样,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都是反映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关系的。攫取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不仅要加紧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剥夺中小资本,而且还要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人民,并同其他国家的垄断资本争夺世界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极大地尖锐起来,以致引起世界战争,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列宁说:“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599页)。列宁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主要就是指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回答2:

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也称为剩余利润,是指资本家剥削劳动者所剩余的价值。资本家利润的主要来源就是剩余价值,他们剥削劳动者的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劳动者的剥削,即劳动者从事的劳动量超过他们收取的工资,剩余的部分就被资本家剥削了.

回答3:

剩余价值 百科名片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目录[隐藏]

含义
本质
生产
实现
分配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地位含义
本质
生产
实现
分配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地位

[编辑本段]含义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编辑本段]本质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编辑本段]生产
剩余价值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都在做两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有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指出:“象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所有发达的机器都是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器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传动机构由飞轮、转轴,齿轮等各种各样的附件组成,它的调节劳动,在必要时改变运动的形式,把运动分配并送到工具机上。结构的这两个部分的作用,反而把运动传送给工具机,由此工具机才抓住劳动的对象,并按照一定的目的来改变它。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然,引起了工业革命。 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取得出的成规,在机器体系中,大工业具有完全客观的生产机体,这个机体作为现成的物质生产条件出现在工人面前。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性。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1]
[编辑本段]实现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编辑本段]分配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研究生产劳动,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使命,确定了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成为共产党的方法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利润率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推动力,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哪里的利润率高,资本就投向那里。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资本量相适应的那部分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就不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就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剩余价值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规律,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在新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调节着剩余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第三,刺激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受超额利润的驱动,各企业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也就是从事商品销售,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业利润的形成。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是来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商业利润是来源于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它是从流通领域产生的。事实上,商业利润只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独立化后,同产业资本一样,也必须获得平均利润。 3、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在必要的限度内,会全部加入商品的价值中去,增大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补偿,并获得平均利润。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加入商品的价值,它的补偿和利润的获得,在形式上是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方法来实现的。
借贷资本和利息
利息1、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这是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资本形态。利息率的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率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的调节。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人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资本家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利润。银行利润是由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形成的。银行利润同银行家投资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就是银行资本的利润率。银行资本的利润率也必须相当于一般工商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润和利息一样,它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股份资本和股息。股份公司使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使用权相分离,股票所有者已变成单纯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只凭资本所有权定期取得股息。股息的实质仍然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级差地租。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的数量,在面积相等但质量不同的土地上是不同的,就是级差地租。土地的等级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由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因为在农业中,土地是有限的,特别是好的土地更为有限。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同时投入不同等级土地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它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同量资本而具有不同生产率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3、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垄断的条件下,农业资本家不管租用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形成,是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为条件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的源泉,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除了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外,还存在着垄断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真正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和利息率存在着下降趋势,所以,地价呈现出上涨的趋势。[2]
[编辑本段]地位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 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征、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坤、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笔者的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笔者的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