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什么诗大都含有隐晦的政治情感

2024-12-29 08:27: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商隐与其无题诗的由来 李商隐与其无题诗的由来
一,大时代背景
1.政治 在中晚唐时代,党争是很严重的;李商隐出生在唐宪宗时,而历史上著名的牛李 党争即起於宪宗之世.牛僧孺,李德裕各为其党首,两党之争为中晚唐外廷士大 夫最有影响,为时最久的党派斗争.他们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攻击,左右朝政, 排斥异己,扰攘不休.朝廷大权落入两党手中,以至文宗慨叹: 「去河北贼非难, 去此朋党实难.」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分析,牛李党争的焦点大致可以归结为:
A.主政者出身:数朝对进士科出身的士子文人的好恶崇抑,皆因主政者的出身不 同而不同.相对而言,牛党重科举,李党重门第.
B.科举取仕:唐代贡举分为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主文词,明经科宗经术,所 学之异,实为门族之不同.李党主张以经术取士,牛党则主张以词采为上.当时 经术者已成孤立,主词采者乃为流行,因进士出身者已成当时新兴阶级,政治地 位日增,於是,李德裕党羽大恶新兴进士出身之人. 值得注意的是牛,李两党的斗争中,因李商隐为李唐皇室氏族远支宗室,属於关 陇政治集团,其远支宗室的政治社会地位无大别於一般氏族,处於中立地位,既可从牛,亦可从李.
2.文学 从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七八十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藩镇势力日益强大,人民在重重剥削压迫下,阶级矛盾发展到十分明显的程 度.而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已经流露浓厚的 感伤气氛,尤其是那些沈迷声色的诗,更显示了精神的没落和空虚.这种倾向到 唐末表现更为严重 .晚唐诗的风格形式也日益向魏晋南北朝的华艳纤巧的形式主 义发展.一般说法是因为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社会呈现一片消极,战后人民 即需休养生息,而写实之风消,唯美之风兴,完全以诗作诗,而李商隐集其大成, 其作品注重形式,诗风华美,隐逸的艺术风格也一览无遗.

二,个人背景 元和七年,即公元812年,李商隐生於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 ,他出生於元和 八年癸巳即813年) ,字义山,号玉溪生.李商隐少负诗才,17岁因作古文 〈才论〉 , 〈圣论〉 (今佚)而闻名,并开始与士大夫交游.大和六年壬子(832) ,李商隐 21岁应举,为当权者所斥;太和八年甲寅(834)23岁应试,又为崔郸所不取. 直至开成二年(837)方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李商隐为李嗣之子,溯系李唐皇室氏族远支宗室,在党争中本为中立.但他在选 择取仕科路途上,选的是进士科,如此,他便成了新兴阶级中的一员.按理,李 商隐属於牛党一派,合乎当时社会阶级的道德与利益.可是,为了爱情,偏偏与 属於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结为伴侣.如此一来,在牛党的眼中,李商 隐惟利是图,背恩忘义.而在李党眼中,他却又成了放浪形骸,无道德操行的轻 薄之辈.时王茂元与令狐家为政敌,而令狐綯又为宰相,李商隐虽屡次写信向他 表明心迹,然而,令狐綯怨怒李商隐背恩,故而不予理会,并断绝往来.这是李 商隐一生最失意的事,政治上的冲突,几乎已成了他终生的原罪.他在诗中常常 涉及,只不过多半隐约其辞.在他写的七律里,有些「无题诗」表达了有点像是 相思与不能相见的艳情 又有点像是比喻与咏叹他和令狐綯的事 藉以寄托那 , , 「不 遇」的意旨.纵使是身负绝代之才的李商隐,也不得不卷入牛李两党争斗的漩涡 中.他作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注定了他怀才不遇,仕途不振的命运.但当时政 治背景下他根本无可奈何,郁郁寡欢的李商隐,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 死於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三,写作因缘
或许是生不逢时,历经六个帝王的更迭,目睹政治斗争的残酷,处於复杂的现实 环境中,即使有百般委屈,也无从申诉!於是李商隐便将那丰富的情感藉由诗中 宣泄出来,但有时碍於残酷的现实,无法明述,只能透过高度的文字驾驭能力, 隐晦於作品之中,藉由无题的寄托和朦胧多变,深远地表现出他对家国的关怀和 无奈,怀才不遇的情怀,和对爱情的执著. 而为何要首创「无题」形式,一些学者研究并归纳出以下几点:
1.作者身世 因仕途坎坷,屡试不中,多屈幕后.加上感情生活复杂,性格善感.所写可能是 为某人某事而发或为感情之作,只是不便明白说出. 2.晚唐诗风 唯美风起,李商隐学李贺之象徵手法作诗,行成奇诡而凄美的诗作.由於象徵, 表达方法要间接,效果要朦胧神秘,唯有化具体为抽象,与其想像的复杂心境, 与现实利害相成映趣.
3.道家思想 李商隐对道教有著相当程度的认识,也很有兴趣,这从其好用仙典可以看的出 来.名曰无题可同时包含「有」 「无」 ,此为受老子启示而致之也. 总之,采用「无题」的命名方式,可使内容更多元化,包容的题材更广,而不囿 於题目所限.读者因诗意无定,可触类旁通,在作者布置的飘逸迷离中细细品味 出此「无题」的真正意函.但解读无题作品也有其一定难度,读者可能会因作者 要表达的思想太过广泛而不清楚真正的意涵.
个人觉得其诗既是爱情诗,又是政治抒情诗。如
《来是空言去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是一首流畅动人,用典甚少的抒情诗.正因为流畅,很容易引人从字面解析. 这首诗是在写男子与女子约会,而女子却爽约,男子为对方孤寂无望地等待 而痛苦.首联即写出诗人对对方爽约的不解与微微的怒意.颔联写出希望见到对 方的渴望.颈联要一起解释,属於互文的风格.「半笼」和「微度」意指灯光只 笼罩了一半,薰香也只微微度过,两者都有不完满之寓意.「金翡翠」和「绣芙 蓉」代表著过去爱情的绚丽,用来反衬现在的冷清和痛苦.而尾联诗人向难以相 见的情人传递心声: 「刘郎恨蓬山太远,我与你的距离比蓬山更远一万重.」借 用汉武帝刘彻派人去蓬莱求仙不成的故事来衬托自己的爱情 ,更显出一种高贵的格调和诗意.
《飒飒东风细雨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是首回忆前情的艳情诗.诗写一位闭锁深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开 头从眼前景致说起,再以物为喻;金蟾虽坚但香烟可入;井水虽深,但辘轳可汲, 而诗人为何无隙可乘 接著用贾氏窥帘,幸而缘合;宓妃留枕,终属梦想的典故, 说明相聚皆成空想,归结出莫再相思,以免自讨苦吃的意念,创出了「一寸相思 一寸灰」的奇句.而尾句更是极力描写无缘相近的悲哀与失望.全诗善於运用比 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把抽像的幽思和爱情形象化,显示了美好爱情的被 毁灭,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但古代诗人往往喜欢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政治仕途不得意之时的一种托物言志,叙事蕴情吗?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到死丝方尽 晓镜但愁云鬓改 蓬莱此去无多路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乾 夜吟应觉月光寒 青鸟殷勤为探看

回答2:

随师东 寿安公主出降 有感二首 富平少侯 。。。

回答3:

《无题》差不多都有政治情感 ,,,选出名的好了。

回答4:

管你啥事啊、、、

回答5:

你指的是什么的政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