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你看看《黄帝内经》,《经络学》、《腧穴学》(各经穴的属性很全面)。便知一二。还可参考《经络的秘密》。
人体经络的阴阳大致可以这样区分:肩背为阳,胸腑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上为阳,下为阴。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凡是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我们通常说的穴位。这些腧穴因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路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分布于十四经以外的腧穴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耳穴”等。
随着人们医疗实践,经穴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内经》称有365穴,实际记载160穴左右。《针灸甲乙经》记载349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354穴。《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增加到359穴。《医宗金鉴》记载360穴。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将经穴增加至361穴,并一直沿用至今。
背为阳,腹为阴
有的,阴经和阳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