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存世仅11年,但其所培养的9期共6574名学生(其中步科生4017名,骑科生822人,炮科生887名,工科生418名,辎重科生376名),在后来中国的军事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悠远深长的历史影响,至今遗音未绝。
热播荧屏的电视连续剧《新四军》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就有不少出身于保定军校。如叶挺、白崇禧、陈诚、顾祝同、韩德勤、上官云相等。保定军校的历史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2、黄埔军校
1924年1月24日,痛感中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而无革命军的奋斗,因而革命总是归于失败的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下令成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4日后,孙指定以黄埔长洲岛原广东陆军学校与海军学校旧址为未来的军校校址。是年5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黄埔军校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嗣后的岁月中,特别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随着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拥有了民国军政的最高权力,黄埔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军事政治的主导力量。
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却那么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他们都是双方历史的主角。
3、抗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当时仍沿用江西时代“红军大学”的名称)。后来迁到保安。1937年1月迁到延安。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1940年挺进敌后,迁至河北邢台,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毛泽东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抗大办学10年间,共为民族解放战争培养了10余万名军政干部,他们在抗日的烽火中成长为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