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呢?

2024-12-21 21:24: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窦娥冤》是关汉卿一生最为杰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悲剧作品演绎的极致。故事本身取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关汉卿通过剧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乃至无以复加,让元蒙统治下现实社会的残酷、混乱与黑暗昭然若揭。

《窦娥冤》的主要故事情节

窦娥自幼丧母,其父窦天章是一个穷书生。父亲因为上京赶考没有盘缠,无奈将她卖与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不幸的是,窦娥来到蔡家两年后,丈夫就暴病死去,婆媳二人从此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地痞张驴儿,欺负婆媳二人无依无靠,逼迫蔡婆婆嫁给了自己的老爹张老儿,张婆婆性子软弱,最后委曲求全。哪知张驴儿得寸进尺,随后又胁迫窦娥与他成亲。

窦娥宁死不屈,痛斥张驴儿。张驴儿因此怀恨在心,在窦娥给婆婆做的汤里偷偷下毒,想要毒死蔡婆婆后逼窦娥就范。可是,阴差阳错之下,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一计不成的张驴儿恼羞成怒,把杀人之罪栽赃给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

衙门的知府是个贪官,暗地里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在衙门里不断折磨窦娥,试图屈打成招。

窦娥原本宁死不屈,然而歹毒的知府不惜痛打一把年纪的蔡婆婆,逼得善良、孝顺的窦娥最后含冤招供。

在刑场上,临死前,窦娥都有冤无处申,有苦说不出。于是,她发下了三桩毒誓,想让老天爷睁眼,为她辩辩自己的冤屈。这三桩毒誓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桩毒誓的对象由己及人,范围从小到大,程度也是不断递进加深。这三桩毒誓蕴含了太多作者刻意而为之的寓意。

为什么要发毒誓“血溅白练”?

“血溅白练”是窦娥的三桩誓愿中为自己而发的一桩。故事中,窦娥在临刑前对监斩官提出:要一领干净的席子,又要丈二白练(也就是两丈白绫),挂在旗枪上。如果自己真的含冤莫白,刀过头落时所有的热血便都会沾在白练上。

窦娥真的有预感死后会血溅白练吗?窦娥自己也不知道。只是通过窦娥在唱词中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在悲剧命运里最后的愿望,她希望死得悲壮,以一个英雄主义的结局来昭示自己的冤屈,就像历史上的苌弘和望帝一样。

苌弘化碧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春秋时期,苌弘是周敬王的臣子。他忠心侍主,却在政治斗争中遭到诬陷和迫害,被流放到了蜀地。心灰意冷的苌弘为此愤愤不平,最终选择自杀。蜀人为他的耿耿忠心而感动,将他的血藏于柜中,三年后,化为碧玉。

望帝啼鹃也是一个类似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的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他不舍昼夜,一心治水,为蜀国解决了多年的水患,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然而,他手下的宰相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奸诈之徒。他设计毒死望帝,还夺走了皇后。

死后的望帝因含冤而魂魄不散,化为杜鹃鸟,在春日里昼夜悲鸣,直到吐血死去。

这两个典故都用来比喻忠贞之人蒙冤致死,窦娥以此自比,希望自己死后能成为一个传奇,好让自己莫大的冤屈昭示天下。

回答2:

窦娥冤

[现代]胡昆彬

窦娥冤天下,血溅洒白绫。
六月雪华夏,三年旱楚岭。

回答3:

天灾、人祸,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绝望与控诉。对当前统治阶层的绝望悲愤。

回答4:

因为这三件事都非常罕见,如果上天发生了这三件事说明她确实冤枉,所以她死之前发下毒誓。

回答5:

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是因为窦娥是被冤枉的,都不甘心自己受到这样大的屈辱,所以痛下毒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