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词
1.表并列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一起用,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表顺承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
例: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岳阳楼记》)
3.表转折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外储说左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3.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可译为“呢”。
例: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1.准则,法则
例:则,等画物也。——《说文》
2.等级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
3.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例: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4.标准权衡器
例: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5.榜样。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1.划分等级
如: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仿效,效法。如: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