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教育存在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者是积极主动的,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的。尤其是中小学的授课,老师讲过了头,把学生都讲“腻”了、讲“呆”了。学生只学会了听、记、背这样一种被动的训练,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却被限制住了。而自主教育提倡学生应当成为学习和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探索精神,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只会越来越笨。自主教育应该让孩子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使孩子的思维一直处于问题产生和解决之中,处于矛盾运动状态。这是自主教育的精髓。
“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凯恩先生在与哈佛大学师生谈话时曾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老师讲牛顿力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工作。”他还说:“爱因斯坦的那三篇论文就是问了几个前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自己作了回答。”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一个小孩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时,表明了他探索知识的开始。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称“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毫不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提出了新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论,在科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除了让孩子会提出问题,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实践的能力。
研究表明,我国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比他们的认知能力差。不少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不会扫地,不会削苹果。生活依赖性强,遇到困难不是自己去努力解决,而是找父母帮助或者由父母代替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应该说社会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进步,为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探索条件。玩电脑、拆拼积木都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好途径。问题在于很多父母没有看到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正确加以引导。
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勤于思考、敢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