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患了白霉病,鹦鹉鱼水霉病的白色是丝状,且连成片的,通常在鹦鹉鱼体表中占据的面积较大。而非白点病,白点病是点状,不是问题所描述的白斑形状。
鹦鹉鱼水霉病又称作肤霉病,白毛病,在其他热带观赏鱼中也较为常见,也是鹦鹉鱼常见病之一,一年四季都会出现此病症,通常在初春与晚冬最为常见。
鹦鹉鱼水霉病症状:
受霉菌感染的鹦鹉鱼,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鹦鹉鱼水霉病病原及感染原因:
由水霉菌引起。一般情况下,运输、争斗、碰撞等造成体表损伤都会引起霉菌感染。鹦鹉鱼体表上有寄生虫的部位尤其容易受到水霉的侵袭。
鹦鹉鱼水霉病治疗:
将鹦鹉鱼轻轻托在手中直接用红药水等药物抹在伤口上,然后放入一个盛有1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或2ppm呋喃西林溶液的容器中浸泡,每天20分钟,坚持数天,效果颇佳。
鹦鹉鱼身上有白斑表示鹦鹉鱼得了白点病,此病是观赏鱼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危害大。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
鹦鹉鱼感染白点病早期,病鱼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病鱼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病鱼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最后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1、物理治疗: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其从鱼体表面脱落。
2、治疗药物
①百分之五的盐水浸泡数天。
②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
③百万分之零点零五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
④百万分之二的28~30℃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
⑤百万分之二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
⑥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