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正历还是演义,曹操无疑都是实力最强的那一位。但是曹操始终没有称帝,也没有一统天下。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曹操错失了一生中最佳的两次机会,如果这两次机会曹操只要把握好一次,那当时曹操一定会统一三国的。只可惜那时候的曹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于这些错失,在我们后世看来算是一个遗憾吧。
曹操在击败袁绍后,实力大大加强。清理了北方的威胁后,曹操也把目标放到了南方的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身上。于是曹操就带兵南下,当时北方刚刚初定,荆州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曹操的心头大患刘备也在追击中受到了重创。放眼天下,就只剩下一个江东的孙权有点实力。曹操在收服荆州之后,就立即带兵想攻打江东,贾诩就此也劝阻曹操说:荆州肥沃,可在这安抚士兵,安抚百姓,使得安土乐业,这样孙权那边就自然而然的归降丞相。
但是那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沉迷在胜利的喜悦中,击败袁绍,收服荆州,胜利来得太快。而且曹操低估了对手,认为孙权只是一个孩子,根本没有胆量。低估了刘备,刘备和曹操交手多年,最终都是刘备吃亏,当这一次刘备有了诸葛亮后,就今非昔比了。
结果诸葛亮说服了孙权一起对抗曹操,而曹操因为连年的征战导致将士疲惫不堪,再加上北方人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又是坐船,结果才有了历史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了数十万士兵,大部分都是曹操的精锐青州兵。一时间难以恢复,而这时北方的马超、韩遂也趁机作乱,导致曹操无暇他顾,坐视刘备进川。从此三国鼎立的时代拉开的序幕。
其实对曹操打击最大的不是损失了多少兵马,人没有人,可以在等,但是心没了,那就真的没有了。灭乌恒,灭袁绍,灭吕布,灭刘表,曹操前半段的人生就仿佛开了挂一样,所向无敌。但是最终就败给了一个卖草鞋一个小屁孩的手里,此时此刻曹操的心态也很明显的发生了变化。
第二次就是汉中之战,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攻下汉中,则益州震恐。此时此刻司马懿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献策给曹操让曹操马上发兵拿下益州,将刘备打回卖草鞋的商人。可是曹操却认为这样太贪了,应该慢慢来。七天后,益州投降的士兵向曹操报道说:益州百姓知道汉中被丞相占领后,人心惶惶。这时曹操问刘晔现在能不能打,刘晔分析说形势大变,撤军为妥。曹操表示赞同,随即班师。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晔已经看出曹操已经对益州没有任何兴趣,厌倦了战事,已经没有当年战袁绍时的那种气概了。所以索性提议撤军给曹操一个台阶下。
八年前,建安十二年冬,曹操北征乌恒大捷,此时的曹操,也刚刚战胜袁绍,粗定北方,壮志豪情。从公元207年到219年,仅仅十余年,年过半百的曹操就已经尽显疲态,心中大志早已经被消失殆尽。面对残局,曹操无力收拾,面对一统大业,曹操言孤已尽力了。当年刘邦用了7年统一天下,刘秀兴用了15年来振兴汉室,而到了三国时期,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三十年的时间天下还是未能统一。无论是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没有完成这一愿望。
魏、蜀、吴三国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曹操的才略和能力都是第一流的,从举旗创业到平定诸侯和乌桓,再到坐拥半壁江山,这些成就无论刘备还是孙权都比不上,而且他也试图利用赤壁之战来统一天下,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个就属于生不逢时吧,不过总算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可惜后人里有正事的曹丕和曹睿寿命太短,再往后就坐享其成越发平庸了。秦孝公用商鞅实行变法开始打基础,过了一百多年才由秦始皇扫平六国荡平天下;假如曹操的后代多出几个明主,一统天下肯定论不到司马炎了。
寒门地主阶层并不是社会主流,而曹操正是这一阶层代表,所以并不是广大民心所向,曹丕之所以称帝就是因为向士族地主阶层妥协.当时社会士族地主阶层为民心主流,所以最后其代表-司马氏能统一.政治是战争的母体,一切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所以社会更迭最主要的是看政治所向.
因为曹操所处的时期,汉帝余威尚存,曹操手下有一大批保皇派,比如荀彧。各路诸侯都认可以汉献帝名义颁发的大印,谁都不服谁。
盾综合体,他时而善良宽容,时而阴狠狡诈,时而心胸宽广,时刻性格狭隘。曹操这个人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一件事,对于自己并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这一点和刘皇叔差距就很大,刘皇叔最为安逸的几年,依旧每天操练士兵。曹操这个人是爱才,惜才但是对于不和自己一个阵营的才子,他的选择从来都是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