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为什么思想落后

2025-02-01 15:51: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如果从相貌上看古埃及法老雕塑像确实与现代东亚人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都与我们周围的人很相像,至少可以明确的是古埃及人即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那么他们是否可能是与我们一样黄种人?与东亚人到底有多少渊源?曾经创造过人类文明辉煌的古埃及人种迷雾,激发起多少人追寻探索?虽有先进技术DNA鉴定,然至今难有定论。很有趣味的是,很多研究者从古埃及与华夏文明在象形文字演化、文化风俗习惯、穿着、中医多领域中找到了很多相似继承性证据。那么抛开搁置这些没有确认争论,仅仅从古气候环境角度来看,那么古埃及人与现代东亚人是否可能存在着基本相同气候环境条件?如果两地存在着基本相同的气候生态环境条件,那么进化出基本相似的相貌相同人种就有着其合理的可能性。

首先从纬度是看,埃及纬度为北纬22度30分~32度45分,北纬32-33度恰好与我国南北过渡区主要城市相吻合,基本上为黄河、长江两河流域南北间距中线。人类文明从苏美尔、古埃及文明到印度文明、直到华夏文明恰好都在此纬度线范围内,在这不冷不热暖温带中,往北偏冷、紫外线弱人种进化白色,往南偏热紫外线强人种进化黑色。恰好北半球这条温暖带,特别适宜于人类早期文明生存条件、气候温暖适宜而又不缺适量降雨;这一条带江河为两岸土壤农耕打下了灌溉水源保障;而适宜的沙漠,不仅使得土壤疏松透气、使得缺乏铁器时代的农田耕翻容易,又为农作物增加光照增加温差取得高产获取高效率食物来源奠定了城市人口文明发展基础。因而这一条带作为人类农耕文明发源地不是偶然的。而人类由非洲走出,并由此温暖带由西往东迁徙,再由东亚向全球扩散迁徙可能又是当初人类迁徙路线的必然选择(温暖草原灌木植被相对于直立人类生存可能更有利于寒冷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比如欧洲)。埃及虽然相距我国大约7000公里、时差6小时,但由于纬度与我国上海相近、如果是相近的气候完全可能进化出东西两地相貌一致的两个族群(固然今天埃及气候与东亚气候已截然不同,今天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炎热,而东亚我国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气温温和),但相对应于古埃及人的4000-5000年前的埃及气候,又有谁能否认,那时的古埃及气候不是与今天的东亚中国气候相近?那时北非的气候温和潮湿,雨量充沛,布满着草丛和森林,各种动物隐没其间。
撒哈拉大沙漠在几千年以前,曾是个雨水充沛、河水潺潺、草木茂盛、土壤肥沃的大草原。1956年法国探险队在这大沙漠里发现了约1万件壁画。经学者们研究,认为在公元前8000年,当地居民在这里捕猎水牛、大象和羚羊。到公元前4000年,当地人民开始饲养牲畜。1956年以后,又有不少学者到大沙漠考察,发现了不少石斧等石质工具和新石器时代的石建村落,并发现了古人类居住过的遗址。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在距今8000年左右到距今4000年左右期间,气候大体以暖湿为主,植被带有北移和西移的情况。正是那个时代气候生态环境与今天东亚气候十分吻合,才孕育了北非古埃及人与今天东亚人十分相像的结果。诚然今天的埃及人早已不是原来的古埃及人,古埃及人早已被野蛮征服驱赶沦落不知所踪。即便是假设今天文明古国仍然是古埃及人后裔,由于气候变迁、今天热带干旱沙漠气候条件下的古埃及人恐怕也早已是物是人非,即便是白色人种的阿拉伯人也已经在干旱高紫外线照射下向棕色黑化方向演化。

距今4000年前,正好是全球气候发生巨大变迁的一个分水岭,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印度文明、苏美尔文明都突然走向衰落,乃至我国马家窑文化彩陶艺高峰也在此历史时期突然一夜之间消失。这一历史巧合现象正是4000年前气候不断加剧的干旱化反映,正是荒漠扩大生态恶化、耕田不断萎缩的生存危机,才是人类文明发源地相序没落消亡的根本原因。
遥望人类文明崛起消亡历史之路,无不使人感叹,那些曾经为人类文明前进开辟道路,创造过文明辉煌的高贵族群,今天又流落在何方?他们无不是在气候变迁、野蛮游牧民族双重打击下走向了断代、灭绝或被屠杀驱赶奴役之路。而延续文明文化至今保留种族延绵不断似乎只有华夏民族是个例外。这背后隐含玄机到底是什么?是华夏大地适宜土壤气候环境条件孕育了数量庞大人口基数,才避免了整个民族被毁灭命运;但为什么貌似强大集权高度农耕文明帝国,总是逃脱不了被看似弱小野蛮落后游牧民族打垮命运?得益于农耕文明的游牧民族虽然食肉的习惯,虽然其智商、文明落后于农耕文明,然却借助于骑马民族战争的袭击机动灵活性及其游牧民族商品交易的契约性、竞争公平进取性、先进文明视野广阔性,人格自由独立性,乃至于建立军事集团后战争动员高效性、指挥作战体制高效率,充分利用了全民皆兵集体智慧的积极性,最终却战胜了貌似强大农耕文明的帝国;而帝国体制虽然有着农耕文明成果及其人口国土庞大优势,但由于自身皇权集权自私性决定了以牺牲民众自由竞争、人格尊严独立性、人性全面发展创造性、为代价依附于统治阶层,使得本来强悍民族从圈养奴化教育中逐渐演化成像驱赶听话的羊群自废武功,表面统一帝国体制时刻隐含着帝国分崩离析危险,其无可调和矛盾丧失了民族凝聚力,丧失了自由民族的进取拼搏竞争性、优秀人才、思想文化科学知识的逆淘汰使得整体民族上层主流趋于保守固执落后、下层沦落为缺乏人格独立仅仅是向上交税换取生存权的蚁工。其典型代表就是秦王朝商鞅的弱民、贫民、愚民统治法,固然增添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实力差距稳定了帝国统治,但面对外敌入侵,因存在着难以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固有缺陷往往不堪一击;其次帝国体制决定了经济上贫富差距扩大,皇族子孙无限制繁衍及其权贵腐臭,必然加大了平民盘剥,就像癌细胞恶性扩散加大了与正常细胞争抢营养、导致了正常细胞的不堪重负,最终机体崩溃生命终止。激化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矛盾,如果恰逢天灾游牧民族或外来列强打击,那么貌似强大帝国在内外矛盾夹击下的丧钟敲响了。曾经强大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印度文明无不是在外民族武力打击下云飞烟灭,其民族也伴随文明帝国消亡而难觅踪影;曾经是我国强大邻居帝国,西夏国、辽国不也是亡国亡族吗?即便是不可一世横跨欧亚大陆版图最大蒙古帝国,虽逃脱了亡国亡族命运,但其强悍民族的遗风早已风光不再。可见帝国集权体制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就是不可持续。

回答2:

因为觉得自己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