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演性
幼儿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与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
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
二、游戏性
幼儿的表演游戏与成人的戏剧表演有本质区别,成人的戏剧表演必须在导演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剧本规定的情节进行表演。而幼儿的表演游戏具有较强的游戏性,主要表现在:
(1)幼儿参加表演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因此,不管在什么场合,有无观众,也不管演出效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幼儿的表演,即使很粗糙的表演都会给幼儿带来欢乐。
(2)表演游戏的内容常常有幼儿认知、情感的特征,他们的表演并不完全忠实于作品,因而常发生删改作品以及只反映文艺作品中某个侧面,渲染他们认为右撅的、重耍的情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这种表演只是一种游戏。
三、创造性
幼儿表演游戏也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他们的表演是对文艺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在表演游戏中同一作品、同一角色会因为不同幼儿的扮演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表演“狼和小羊”时,狼和小羊的形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凶恶的狼、狡猾的狼、可怜的小羊、聪明勇敢的小羊等,这些都是幼儿造的结果。幼儿还喜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编自演一些新节目,这也是幼儿创造性的本性。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尊重宝贝的意愿
在确定给宝贝学一门才艺时,可以先随意带他去参观一些才艺班、兴趣班的活动,或者带宝贝去正在学各种才艺的小伙伴家参观,看别人表扬,或者欣赏他们的才艺作品,一边看一边讲解给他听,让他对那些才艺有个感性的认识。如果可能,也可以让他去试一试,看看他的兴趣如何。
最好多参观一些不同类型的才艺班的活动,以便比较真实地了解宝贝对各种才艺活动的喜好程度。当宝贝确实对这门才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的时候,可以考虑给他报班或者找老师。
2、注意宝贝的情绪变化
当为宝贝确定了学哪门才艺之后,父母要认真观察宝贝在才艺学习时的情绪变化,而不是仅仅关心他的学习效果如何。
当发现宝贝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查找原因,找出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他的情绪,并和老师商量及时进行调整,比如改变进度、教学方式,调整练习时间,适当给予宝贝鼓励等等,以继续维持他对这项才艺学习的积极性。
3、让宝贝感受才艺学习的乐趣
因为年龄比较小,宝贝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身体灵活性比较差,力量还比较欠缺,因此,宝贝在进行才艺学习时,父母一定要尊重宝贝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利用他们那种内在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学习,而不要强制他们学习。
为了防止扼杀宝贝学习才艺的积极性,选择一个教学态度好,对幼儿心理比较了解的老师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宝贝的感受,甚至导致宝贝对有关才艺学习失去兴趣,一定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将保持宝贝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万一严重影响了宝贝的情绪,宁可停下才艺学习,也不能因此打消宝贝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
思想内容活泼健康、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起伏的情节、较多的对话。幼儿表演游戏也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他们的表演是对文艺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在表演游戏中同一作品、同一角色会因为不同幼儿的扮演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表演“狼和小羊”时,狼和小羊的形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凶恶的狼、狡猾的狼、可怜的小羊、聪明勇敢的小羊等,这些都是幼儿造的结果。
扩展资料
指导幼儿进行表演游戏
1、选择适合于幼儿表演的文艺作品。教师应选择情节简单生动,角色个性鲜明,对话明确间断的文艺作品作为表演游戏的剧本。例如金色的小房子、萝卜回来了、小蝌蚪找妈妈等都容易表演。
2、要帮助幼儿熟悉文艺作品。只有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表演。教师可通过口头讲故事或放录音给幼儿听,使幼儿熟悉故事。可给幼儿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当幼儿对故事熟悉到一定的程度,能把故事中的对话表述出来时,就可以开始组织表演游戏了。
3、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准备表演用的道具、头饰及表示某个动物特征的标记。如用长耳朵的帽子表示兔子,给狐狸做条大尾巴,给公鸡做个大鸡冠,用纱做鸟的翅膀等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剪剪、缝缝,即可使幼儿学到劳动的技能,又可提高幼儿参加表演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