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历史的起源

日本历史的近代历史的描述
2024-11-26 00:47:3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般认为, 1853年的“黑船来航”是日本近代的开端。

在这以前,日本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孤立。为防范西方殖民者对日本的渗透进而对封建统治产生危害,德川幕府在1640年前后先后5次颁布“锁国令”,统制贸易,严禁日本人的对外交往,取缔基督教和驱逐外国人,仅开放长崎一地允许荷兰、中国和朝鲜进行有限的来往。

幕藩体制作为德川幕府的统治方式,在早期是行之有效的。它给日本带来了两个多世纪与世无争的繁荣与和平。 18世纪前后,工商业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它给商人和手工业者带来了财富,却把贫困留给了领主和武士。幕藩体制开始日益陷入危机之中,虽多次改革幕政和藩政也未奏效。农民暴动在1801—1868年间高达508次。粮价偏高经常引起城市贫民的“米骚动”,以1837年大盐平八郎暴动最著名。部分生活日渐穷窘的下级武士“恨主如仇敌”,成为以后讨幕维新的中坚。由荷兰人传来的兰学(西方科技和文化知识)使人大开眼界,早期传入的宣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令人对封建等级不满。幕府为巩固统治倡导儒家伦理,却适得其反地让人怀疑其统治的正统性。多少年来已存在的神道又流行了,人们认为天皇才是诸神之王的太阳神——天照大神的正宗后裔。

1853年7月,柏利指挥的美国舰队,迫使幕府于次年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而开港。英、俄、荷相继仿效。1858年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又强签了不平等的《安政条约》。日本陷于严重的民族危机,幕府顿时内外交困。主要由萨摩、长州两藩下级青年武士构成的讨幕派,乘机将国内所有的不满导向屈从列强的幕府。1867年,明治天皇在萨摩、长州等藩的支持之下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一切权力复归天皇。次年,新政府在军事上彻底击溃了幕府。

1868年4月,天皇祭祀天地神明并宣誓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其中,“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和“求知识于世界”,表明了新政府仿照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决心。同年,政府组织法——《政体书》颁布,在中央设立号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太政官”,在地方实行府、藩、县三治制。次年,政府诱迫各藩主向天皇“奉还版(领地)籍(人民)”。1871年强令“废藩置县”,由中央委派知事管理新划分的3府72县。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基本形成,讨幕派出身的藩阀官僚掌握了政府的实权。为建立一个在实力上能和列强分庭抗礼的国家,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实行了改革。1873年颁布《征兵令》,废除了武士们垄断军事的特权,建立了近代常备军。1873年颁《地税改革法》,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权,以货币定额地税取代按收获量课实物税。近代土地制度自此建立。占政府岁入80%的地税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大项。政府毕尽“诱导奖励之力”倡导和扶持“殖产兴业”。在工矿、交通、通讯等基础部门和军事部门实行官营,建立了近代大工业。为扶助私人资本,除提供无息贷款和巨额补贴外,还将国营企业廉价转让给三井、三菱等大财阀,奠定了向大资本集中的基础。以引进欧美技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为目的的“文明开化”政策,导致了以“四民平等”为内容的封建等级身份制的废除。对平民取姓、担任官职等限制取消了,武士的俸禄和带刀的特权也被废止。1872年颁《学制》,要求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1879年颁《教育令》明文规定义务教育。在本世纪初基本上实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在学校的规模和教学内容的西化方面,中、高等教育亦有长足发展。为尽快获取西方科技知识,政府不惜重金大批选派留学生和聘请外国专家。但同时强调的军国主义教育,却留下了后患。

改革在70年代中期开始遭到失意武士的强烈反对。一方面是留恋特权的士族的武装叛乱,先后有1874年佐贺之乱, 1876年的荻、秋月、神风连之乱,以及1877年西乡盛隆领导的鹿儿岛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士族在言论上的反抗——士族民权运动,后发展为全民性要求制订宪法、请开国会的自由民权运动。两方面均遭政府镇压,但后者促使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确立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也容许最低限度的基本人权,设立权力极其有限的议会。近代天皇制在法律上确立。

改革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9世纪80年代后期,纺织工业出现。90年代后期,重工业初具规模,分别以美国和中国作为丝和棉织品为出口对象的对外贸易迅猛增长。到本世纪初,长达一万公里的铁路网基本覆盖了全国。国力的增长导致了国内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野心的膨胀。从1894年开始收回治外法权和部分税权,到1911年恢复关税自主权为止,全面收回了国权,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得以摆脱。1876年入侵朝鲜强签《江华条约》, 1878年无视中国的主权并吞琉球。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击败清王朝而取得亚洲领导地位,割取了台湾并攫取2万万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1904年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开始跨入列强行列。1910年并吞朝鲜,版图迅速扩张。

作为在非西方世界实现西方式政治和经济近代化的杰出范例,近代日本受到世界,尤其是正致力于现代化的第三世界的注目。

回答2:

黑船-明治维新-崛起-侵略-投降-被占据

回答3: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开端

回答4:

明治维新

回答5:

旧石器时代
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一段时间里,东日本细石刀片文化与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并存,不久细石刀片也在西日本传开,约1万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踪影急速消失。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当时,人们数人或十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及采集为生,构成了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前8世纪左右至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呼为倭、倭国。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转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和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引了大陆的高度物资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及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飞鸟时代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在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饮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所谓内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圣德太子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影响,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