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问题包括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海洋灾害问题,例如风暴潮、海啸等,以及在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前者自古以来就时有发生,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生命财产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程度远不如现在强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及海洋开发力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人类对近海环境及海洋中的某些资源过度开发,已酿成一系列严重后果,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地被提上议事日程。“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主要包括海洋灾害、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突出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中已经产生和正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指明协调人类与海洋间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关。以农药为例,我国在80年代就颁布了禁止使用一些有机氯农药的法令,但至今仍可在河口与近岸沉积物中检出这些农药的残留。由于害虫的抗药性和作物的推广与引进,我国每年进口和生产许多新的农药。对于这些日益增多的各种化合物,我们目前尚未有其在海水中的合适监测方法,对于这些化合物及其降解产物在海洋中的归宿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关的知识几乎仍是一纸空白。
自70年代起在发达国家含有机锡(为三丁基锡)的涂料用于船底,可杀死附着生物,节约燃料费20%~40%,能维持5~7年。有机锡还可用作杀虫、除草、防腐剂。1980年盛产牡蛎的法国大西洋沿岸牡蛎大量死亡。后来在体内检出有剧毒的有机锡,于是采取措施禁止或限制其使用。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明确规定对这种有毒涂料的限制使用。
2.近岸的养殖废水污染
我国的海洋养殖业自7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在养殖过程中投入大量的饵料,这些饵料中的相当一部分不能为养殖对象摄取而进入沉积物或悬浮于水中。此外,在养殖中为增加动、植物的抵抗力或减少疾病需加添其他的诸如维生素与杀菌剂之类的化合物。在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含有上述物质的养殖废水经常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对局部或区域的环境破坏性很大。在一些地区,它的影响可超过河流污染的危害,甚至导致近岸水域大规模赤潮的发生。1989年夏季,河北省沿海发生赤潮,影响面积达1300多平方千米,使鱼、虾、贝类大量死亡,经济损失达1亿多元。
3.近岸工程破坏环境/生态
在为保护陆地资源与环境或维护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活动中建设的各种工程设施,若设计不当则会对近海环境与资源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北方许多大河流域都修建了水坝,使得像辽河、滦河、海河的下游发生季节性甚至周年的断流。由于干旱与用水不当,黄河下游干枯的日子在近年来已达到了250~300天/年。
世界上50%~65%的渔业资源在它们的生活史的某一段时间内,都与近岸环境或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相连。污染或工程设施改变了这些环境,也就破坏了这些生命赖以生存的场所。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浅海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演替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不可逆转。
在热带地区,珊瑚礁分布在岛屿的周围,或者岛屿本身就是由珊瑚礁构筑的,除了构筑一个非常奇妙的生态系统外,它的发育也保护了岛屿免受风暴的侵害。海南省部分地区的居民从水下炸掉珊瑚礁用于烧制石灰,这是一件令人气愤的事。因为当珊瑚礁破坏之后,赖以维护的生态系不复存在,而且岛屿失去了抵御灾害的屏障,随之而来的风暴很快便将海滩上的沙冲走,使那里的海岸被蚀退。
通常在近岸海湾筑坝进行养殖,既使原有海滩剖面遭到破坏,引起海岸侵蚀,又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加速生物资源枯竭。山东半岛月湖曾是著名的海珍品产区,在海韭菜群落中繁衍着丰富的海参与贝类,而80年代在湖口筑坝改造用来发展养殖,使泥沙回淤,海韭菜减少了90%,海珍品产量大幅度下降。这不失为近岸工程破坏环境生态的一起值得记取的教训。
4.溢油事件
1989年青岛市黄岛油库因遭雷击发生油罐爆炸事故,使近千吨原油外泄,不久原油开始附着在海滩、礁石上。如果说油库起火爆炸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件,那么各种船舶失事造成的油料外泄却是很频繁的。我国每年发生船舶原油泄漏事件几十起,溢油可达上万吨,且这些事件大都发生在浅海或陆架区域。
石油中的不同组分在海洋中的降解速率差别很大,以致于它们在海洋中的半衰期可以从一天到数月之久的时间内变化。溢油除了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外,影响景观、水质及食物链。由于这些食物链(网)的终端为人类本身,海洋溢油不仅对于环境,而且对人类健康都具有直接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