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古时候,穿耳戴环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人田艺衡在《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这段话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穿耳戴环在最初并不是贵族妇女所为。这还要从穿耳的起因说起。
穿耳洞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警戒作用。它本来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朵上扎上一个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传到中原,也为汉族人民所接受,于是就变成汉族人民的礼俗了。
据史籍记载,那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这样热衷,而完全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女孩子在10岁以前,往往要经过这么一关。到时候由母亲或其他长辈们专操其事,用米粒在耳垂上反复辗磨,使之麻木,然后用针尖穿透,贯一通草或丝线,时间久了,便形成小孔。做母亲的一边操作,一边还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她们懂得如何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在有些地区,女孩刚满三四岁,就要为之穿耳戴环了。历史上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认为孩子是无辜的,让她们受这般痛苦,是不仁不义的行为;但也有人不以为然,用三国时诸葛恪的话说“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还有一个比较大众的解释是为了辟邪。对于人类的远祖,佩戴各种各样的动物牙齿、植物果实以及加工过的木石,主要是为了免遭天灾、妖魔的暗算和敌人不怀好意的暗算。考虑到基本所有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东西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作用,辟邪这个解释我就默认它成立了。藏人中的一个传说可以支持这个观点:相传,古藏人的耳环都戴在左耳上,为金属所制,并带到肩膀,相传这样能在械斗中保护自己的颈部,避免被右手持刀的对方砍中左颈。同时,它还充当使人有别于其它生物的独特标志物。就像商标一样,还使人有别于动物,有别于其它部族。就这样,原始人用这种极简单的方式划分了你我,避免在部落的争斗中误伤了己方。不过我不觉得在打斗中还有时间看对方的耳环,更多地可能是用在氏族内部的分配。曰久天长,花样繁多的耳环便逐渐成为人们的装饰品,甚至许多妇女将珊瑚和银片制成的耳环系在头发上,垂到两肩。
另外还有一种流行比较广泛的说法是,耳环最初是用于医疗目的而出现的。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古代有一俊俏的姑娘患了眼病,不久双目失明。一天,有位名医路遇,见美貌的姑娘受着失明之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在她两侧耳垂上各刺入一根银针。说也怪,这神奇的眼针竟使姑娘重见了天曰为铭记名医之恩,姑娘专请银匠精制了一双耳环戴在耳上。此后姑娘越发眉清目秀,令人羡慕。此事传开,妇女们纷纷仿效一直流传至今。这其实是因为夹戴耳环的耳垂中央,恰好是眼部的穴位。那位神医的穿耳明目正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种“耳针疗法”。现代医学已证明:刺激耳垂正中的穴位,对保护视力防治各种眼疾,尤其是近视眼有良好的疗效。今天由于多人相信天然宝石深具疗效的说法。佩戴用被人们看作是最具疗效的玛瑙作成的耳钉,有人也认为可以看成耳环是医疗目的起源说法的一个延伸?
最后,提到一个显然不太成立的起源说。中国古代要求妇女三从四德,有很多的清规戒律。相传有一户人家的女儿怎么教也没有淑女风范,于是她母亲就想到一个好办法,在她的两个耳朵上一边挂上一个东西,如果她女儿再要头部动作很大时,耳朵上的挂件就会碰到她的脸,有如别人在羞(刮脸皮),效果果然不错,以后别人也争相效仿,就流传到今天变成了耳环。这个起源说不成立的原因在于时间。三从四德最早是唐太宗那位大名鼎鼎的夫人长孙皇后——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让我郁闷的一位女性——提出的。就算我们不提我们50万年前的遥远的祖先,它也远远晚于上文提到的建安末年。而且也不能解释世界其它各地的耳环的起源。
这个起源说更多的是符合了一种隐喻。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耳环同戒指、手镯等饰物一样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上文的最后那个起源说中的传说就是这种隐喻的体现。而且这种隐喻在某种程度上尤其现实的功效。我以切身的经验证明,在刚带耳环的那几天,我不敢跑,不敢跳。因为一乱动耳环就扯的耳朵生疼生疼的。我的一个臆测是:当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这样的疼痛也许造成某种条件反射,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这个只是臆测而已。
用绿豆在耳垂上搓,把那地方搓薄了马上用在火苗上烤过消毒的针刺穿。
捻薄后用针扎
男人 很多女的会喜欢比自己大的 男人成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