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论说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的书都可以看成是论文集。《战国策》等书中保存的纵横家的说辞,有很多也是论文。在现存的文献中,单篇的论文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最早:全书系统地阐述了贾谊的思想和主张,《过秦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还不是纯粹的单篇论文。
论说文的写作特点,和今天的论说文差不多,做到说理深刻、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把心、理、辞看成是写论说文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心里想得正确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深刻、没有漏洞破绽;而遣词造句精审严密,又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我们欣赏分析论说文时,就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
一、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论说文,风格不同。
自汉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铺排,或着意对偶,而其论述的展开往往是层层推理,沿着一条线索直贯而下,层次比较简单。
唐代自韩、柳起,就很讲究文章的波澜起伏、回转曲折,其变化奇诡多端,使人莫测;而作者的结论,就在这中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到了宋代,以苏轼为代表,除了继承前代遗风之外,又有了通畅明快、气势浩然的特色。试以贾谊《过秦论》和韩愈《杂说一》作一简单比较,看一看这种区别。
《过秦论》一般被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叙述:秦从孝公起日益强大;其他诸侯网罗人材、合纵缔交以攻秦,反为秦所败;延至始皇帝,灭山东六国统一天下;此后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传业万世;但陈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结论:秦之速亡,是由于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后却不能施仁义以守业。
中篇承上篇继续论述秦不能安民的过失:首言处于战国动乱之后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为暴虐,以致国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得出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事情的开头与结尾)之变,知存亡之机(关键),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可以说:上篇以述代论,从事实中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命题;中篇才做了系统的推论,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其论述如千丈瀑布一泻而下,较少纡徐曲折。
再看《杂说一》。这是一篇不过一百一十几字的短论: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灵于龙:比龙还“灵”。茫洋:即汪洋,浩瀚无际的样子。玄:玄冥,指广大空间。薄:迫,接近。伏:等于说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动词,指其变化很神奇。水:动词,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题是论云、龙关系,借以喻指君、臣应该互相依赖和帮助。文章虽短,却富于变化。先说云“弗灵于龙”;“然龙乘是气”句一转,得出“云亦灵怪”的结论;说到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处又是一个波折;“然龙弗得”句却又把意思扭转回去。然后发出“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的感叹,最末从《周易》引出“云从之矣”以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全文如沿路盘山,时进时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进,步步深入,循环上升,极尽奇宕变幻之能事。在韩愈的那些长篇论文如《原道》、《原毁》等篇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更为典型。
三、以《师说》为例,从内容上赏析论说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论说文中对事物和事件做判断的语句,互相联系起来,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握。
《师说》旨在透过一系列的论据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方面的道理。当时世俗人不知古之学者必有师,只以为年纪不是大于自己的话,他的贤能一定不及自己,韩愈看到此点,借李蟠拜自己为师、跟从自己学习,发表议论,韩愈的构想是以十七岁那么年轻的学子从自己学习,而自己年纪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长自居贤位,而说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说话,足见师的重要及师其道而非师其年长的道理。而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颖,将师之角色具体定义,使当时老师作为「授其书而习其句读」的普通层次提升到授儒家之业、解儒家之惑之新高点,立意高远。
好的论说文一定有强大的说服力,要学会发掘作者的论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认为师的角色是传承儒家道统、讲授儒家经典、解决学生面对的学问及人生困感,师的作用的确如此重要,令人难于辩驳。韩愈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道理,人学习的是道理,最先能领略道理的人就可以为师,这与年纪、贵贱都无关系,能力优胜者自可在某一范畴为师,这更是难于质疑的提法。接着,韩愈举出古之圣人亦有师、今之愚人竟谓可以无师,今之士大夫择师教子、而自身却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们都以从师为耻三项论据,有力地证明师之不可或缺,以及不从师之愚。作者进而引伸,以圣人孔子转益多师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以万世师表为例,说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后说明本文写作动机,引师事自己的十七岁少年为例,证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师道者。在全文对比、衬托论证手法下,通过层层推进,「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核心论题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附:徐汇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粤教版: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14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5 劝学(节选)(《荀子》)
16 过秦论(贾谊)
17 师说(韩愈)
扩展阅读
18 晏子治东阿(刘向)
19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4.孔孟两章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实词
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从,在)
固而近于费 (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夫 夫颛臾 (那)
夫如是 (发语词)
相 则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 (辅佐,v.)
而 危而不持 (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 (又,表并列)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作 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 古:就,充任;列,职位 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人 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 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 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 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 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 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 (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 (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并且)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善假于物也 (对)
焉 风雨兴焉 (于之,从…)
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于)
以 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 (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 (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清楚)
假舆马者 (借)(车)
而致千里 (到达)
而绝江河 (横渡)
不积跬步 (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
驽马十驾 (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 (专一)
用心躁也 (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验,对照检查;反省 今:探究并领会
蟹六跪而二螯 古:腿,蟹脚 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今:一种贵重的金属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黄河 今:泛指一切河流
蚓无爪牙之利 古:鸟兽的爪和牙
今: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
词类活用
其曲中规 曲,adj. n.曲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n. 状,每天
非能水也 水,n. v.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n. 状,在地面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 一,数词 adj.专一
輮使之然也 輮,v. n.弯曲的办法
积善成德 善,adj. n.善行
16.过秦论
通假字
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从”通“纵” “举”通“与”,帮助,支持
秦有余力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不堪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锄耰棘矝 “棘”通“戟”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多义词
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朋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 (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 (它们,代词)
因 因遗策 (沿袭)
因利乘便 (趁着)
因河为池 (凭借)
制 制其兵 (统帅)
秦有余力制其弊 (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
兵 制其兵 (军队)
收天下之兵 (兵器)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追亡逐北 (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势 致万乘之势 (势力)
攻守之势异也 (形势)
利 因利乘便 (便利的机会)
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 (遗留下来的)
古今异义
当是时也 古:这,此 今:判断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内 古:黄河 今:指一般江流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喜爱
于是六国之士 古:在这时 今:连词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血流漂橹 古:大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奋六世之余烈 古:功业 今:猛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古:举起 今:振动
因河为池 古:护城河 今:水池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古:深不可测 今:指意外情况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n. 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
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动
合从缔交 交,v. n.联盟
尊贤而重士 重,adj. v.尊重
追亡逐北 亡,北,v. n.
吞二周而亡诸侯 亡,使动
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n. v.登上
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动
以愚黔首 愚,使动
子孙万代帝王之业也 帝王,n. v.称帝为王
瓮牖绳枢 瓮,绳,n. v.以…为…
将数百之众 将,n. v.率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弱,adj. v.,缩小,减弱(国力)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n. v.安置次序 朝,使动
17.师说
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 “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多义词
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
爱其子 (人称代词,自己)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示代词,那)
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中助词,舒缓语气)
吾师道也 (助词,表陈述语气)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助词,表停顿)
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比)
而耻学于师 (向)
不拘于时 (受,被)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自,从)
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于比)
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词,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词,表疑问)
生乎吾前 (于,在)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惑不焉 (请教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乐师)
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余嘉其能行古道 (做法)
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难问题)
惑矣 (糊涂)
贤 其贤不及孔子 (才能)
师不必贤于弟子 (高明)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跟随(而) 今:表因果的连词
今之众人 古:普通人 今:大家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对少儿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词类活用
惑而不从师 惑,n. v.有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以…为师
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adj. n.,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 卑,adj. n.卑贱的人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习,使动,使…学习
小学而大遗 小,大,adj. n.,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好古文 好,adj. v.,喜爱
18.晏子治东阿
通假字
属托不行 “属”通“嘱”
并曾内敛 “曾”通“增”,增加
仓库少内 “内”通“纳”,缴纳,纳税
再拜便辟 “辟”通“避”,退避
实词
景公召而数之曰 (责备)
寡人将大诛于子 (惩罚)
景公许之 (答应)
于是明年上计 (向上级述职)
货赂不至 (钱财。赂,财物)
愿乞骸骨 (请求退休)
子强复治东阿 (勉强)
寡人无复与焉 (参与,干预)
古今异义
子退而自察也 古:自我反省 今:亲自考察
属托不行 古:不执行 今:不可以
于是明年上计 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便事左右 古:君主身边的近臣 今:方位名词
词类活用
臣请死之 死,为动,为…而死
以利贫民 利,使动,使…获利
反以罪臣 罪,n. v.,怪罪
19.谏太宗十思疏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震慑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通“毋”,不要
实词
长 臣闻木之长者 (生长)
固 必先固其根本 (使…牢固)
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稳固)
安 思国之安者 (安定)
信 信者效其忠 (诚实)
当 人君当神器之重 (主持)
董 虽董之以严惩 (监督)
虚词
以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来)
虽董之以严惩 (介词,用)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来)
古今异义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以之为”的简略,即“把它当作”
今:认为
凡百元首 古:帝王 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 今:走路
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重要的部分
则纵情以傲物 古:放纵情思,放纵感情 今:尽情
词类活用
君人者 君,n. v.
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下,方位名词 v.居于…之下
必固其根本 固,使动,使…牢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动,使…安定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
惧馋邪 馋邪,adj. n.,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
择善而从之 善,adj. n.,好的建议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动,使…疲倦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adj. n.重大地位
不念居安思危 安,危,adj. n.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
简能任之 能,adj. n.有才能的人
乐盘游 乐,意动,以…为乐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使动,使虚心
http://www.ht88.com/downinfo/95444.html
看看这个 注册送分既可下载
你是老师备课呢吧
这儿直接下载http://wenku.baidu.com/view/479b0631b90d6c85ec3ac6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