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非常讲究门当户对,比如农户的儿子和农户的女儿,在他们看来是非常般配的一对,天造地设的一双。成语“齐大非偶”有什么历史典故?它出自于先秦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桓公六年》,这个成语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它的意思是齐国非常强大,不是我能配得上的配偶。这个成语的意思与“门高非偶”的意思差不多。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齐僖公有个女儿叫文姜,是一个绝色美女。他见郑国的太子忽一表人才、仪表堂堂,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太子忽推辞了这门亲事。齐僖公问他为什么,太子忽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伴侣,而齐国非常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这明明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可以坐拥美人和江山,何乐而不为,太子忽却拒绝了。
放在我们今天来说,太子忽就是一个铁憨憨呀,与齐国联姻对双方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事情。后来,犬戎进攻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太子忽帮齐国击败了敌人。齐僖公又想将自己宗室里的女儿嫁给他。太子忽又拒绝了,这次给的理由是:“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
门当户对,一直到今天仍然被一些人奉为圭高。不能说,它是完全错的,它也有一定的道理。男女双方家庭环境差不多,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可以聊,也有比较接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这些,两个人会更加契合。但真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就不幸福了吗?那也说不定。
齐大非偶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春秋时期,齐僖公想把女儿嫁给郑国太子忽,太子忽以不是良配推辞,后来帮助齐国打败北戎,旧事重提以不能用郑国军队换自己婚姻拒绝。表达自己门第卑微,不敢高攀的意思。
历史典故是:僖公想把女儿许配给郑国世子忽,忽认为齐国太大了,高攀不起而拒绝了这柱婚事,表达了地位悬殊,门不当户不对的意思。
齐大非偶的典故从春秋时代说起,当时齐国被蛮族山戎攻打齐国觉得无法抵御想郑国求助,郑国怕太子忽率军救齐国,山戎见不敌就退军了,齐僖公有意将本国公主许配给太子忽,但太子忽推辞了这桩婚事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象,齐国是大国我高攀不起(出自左转)。这个成语主要表达了辞婚者认为自地位门第卑微无法高攀对方的婉辞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