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其实早已册立了皇太子,为何还会形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为何还会形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2024-12-20 07:36: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康熙把每个儿子都教得很好,个个才华横溢,加上皇位是有能力者上,每个皇子都想做皇帝了,加上清朝有一条祖制不到最后一刻都不会公布上位者。所以才会形成了“九子夺嫡”的局面了。

一、帝王生前不公开册立太子

清朝到了皇太极时期,他靠着家族的力量创业,打拼出一个国家,他知道自己之所以可以上位,很大部分是家族帮忙的,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他清楚明白,如果早点立太子,很容易让利益定向了,就会出现权力纷争了,家族内部就不稳定,他想了很久,找到解决方法就是帝王生前不公开册立太子。

二、康熙对皇子都一视同仁

康熙很重视皇子的教育,不会说皇位的继承人是谁,谁才有资格学习帝王之术,每个儿子都平等接受教育,个个都才华横溢,都不甘心就做一个皇子,都想自己有机会上位,因为知道祖宗规定下来,帝王生前不公开册立太子,也给力康熙的儿子一个争夺皇位的希望。

同时这条祖制的“择优录取”是最大好处,所以皇子们都会拼命学习,从而让自己更加优秀。可以拿清朝跟其他朝代比较,你会发现大清的皇帝都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比如康雍乾时代创立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三、皇子都想上位

康熙一边很欣慰自己的儿子个个都那么优秀,但是他烦心的是他的九个儿子都想皇位,他为了避免这样情况就先立下太子,结果还是一样,皇子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的,六亲不认的地步了。

回答2:

九子夺嫡,是从弹劾康熙太子胤礽开始的,过程中,太子两立两废,而后进入激烈的党羽之争。
二十二岁,正逢康熙亲征准噶尔,命太子留守京城主持大局,十多个月的监国里,胤礽表现出色,举国上下无不满意。
但是即便表面一派祥和,也掩藏不住暗流涌动。一切矛盾的爆发,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巡幸塞外的途中,
由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发难,其余阿哥复议,告发太子暴戾不仁,随后罗列出大量罪状。也是赶巧了,随行的十八阿哥突然患上重病,最后因为救治不善早亡,而此时的胤礽完全没有伤心的样子,不像是死了兄弟,这使康熙非常心寒(康熙二十九年,玄烨生了重病,太子一样没有过关心的慰问)。
四个月之后,当回到京城,年过55岁的康熙下诏书宣布,太子被废,幽禁于咸安宫内。
此时胤礽35岁,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废,而其背后原因远远不止于“暴戾不仁”。故而康熙两次废立太子,引起其他儿子党争。

回答3:

虽然康熙很早就设立了皇太子,但是他并没有将他作为继承皇位的人来进行培养,并且这也不是一定的事情,经过后天还会有所改变,所以后来还会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

回答4:

虽然早早地立了太子,但是如果太子无能的话,其他皇子是可以代替的,所以还是会形成九子夺嫡的局面

回答5:

这与清朝的祖制有关。当年,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两立太子,结果一位被自己杀死(褚英),一位被自己废掉太子之位(代善),所以努尔哈赤认为早立太子并不能起到稳定国祚的好作用,反而会使太子本人娇纵放肆而影响君权的不良影响,因此他来了个继承人由众贝勒推举的制度。